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但對今日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需要這樣迅速做出決定,也不再需要如此強調二元特性。我們現在比較有時間,可以更深入思考一些重要的生活選擇。
圖片來源:Unsplash
二元性思維
假設你在擠滿人的公車上,和一位美麗/帥氣的陌生人聊天。你快到站了,想問對方的電話,對方一口氣就說出十一位數字07XXX-XXX-XXX(這是英國手機號碼的通用格式)。
但如果想用二進位制說出一樣的數字,所需的位數就得來到至少三十位。想像一下,你得在公車到站之前,記住「111011100110101100100111111111」,然後就得下車了。在第七個0 之後,接的到底是1 還是0 ?
二元性思維與我們的關係更為直接,這種思維模式不僅遍及整個社會,還有可能會造成危害。自古以來,快速的「是/否」二選一常常就決定了生死。我們的原始大腦可沒有時間慢慢計算,落石有多少機率會砸在自己頭上。
而在面對危險的動物時,也得匆匆決定或戰或逃。一般來說,迅速(並且偏向謹慎)的二元性決定,會比慢慢考量所有因素的決定更好。就算我們的社會愈發展愈複雜,這些二元性的判斷卻依然保留著。
例如我們會認為別人是好人或壞人、聖人或罪人、朋友或敵人,都是這樣的二元性區別。這些區別雖然相當粗略,但卻能夠讓我們迅速判斷,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不同的人。許多流行的宗教都會強調這種二元性,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刻板印象也愈來愈根深柢固,成為這些宗教的必要前提。
只要是這些宗教的信徒,就沒有質疑善惡的空間。但對今日的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再需要這樣迅速做出決定,也不再需要如此強調二元特性。我們現在比較有時間,可以更深入思考一些重要的生活選擇。
人類本來就十分複雜、模糊、微妙,無法用二元性的標記來區分。如果真要做二元性思維的判斷,不論是《哈利波特》的石內卜、《大亨小傳》的蓋茲比、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這些我們最愛的文學角色都不會有發揮的空間。這些角色之所以令人愛恨交織,正是因為他們個性複雜、遊走在道德的模糊地帶,反映著我們自身那種複雜、帶著缺點的人格特性。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用某些二元性的標籤,輕鬆明確告訴外界我們是怎樣的人:共和黨或民主黨、左派或右派、有神論或無神論。我們騙了自己,以為只能把自己定義成兩種選項之一,但其實這是一道光譜,在兩者間還有許多不同的顏色。
【書籍資訊】
《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
出版日期: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