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選車位、餐廳,甚至是選你的另一半。你的挑選策略會是什麼?什麼又將會成為你的品質判斷基準?讓《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告訴你如何活用37%法則,找出選擇的最佳停止時機!
尼克.宏比(Nick Hornby)在1990年代寫下《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這部經典小說,主角佛萊明(Rob Fleming)熱愛音樂,開了一家二手唱片行「冠軍黑膠片」。佛萊明會定期把自己的大量唱片依照不同的系統重新排列:可能是按字母順序、時間順序、甚至是按自己的生命自傳來排列(依自己買這些唱片的時間,講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像這樣重新整理的舉動,除了對音樂愛好者來說有種情緒宣洩的效果,也可以用來迅速查詢及記資料,展現其中不同的特色。就像是整理電子郵件的時候,只要點一下就能選擇排列方式是依日期、寄件人、或是郵件主旨,這正是電子郵件的客戶端執行了一套有效率的演算法來做分類排序。
而在eBay上,你可以選擇要用「精準度」、「價錢由低到高」或「即將結束」來排序,這也是因為eBay用了有效率的分類排序演算法。
至於谷歌,在它判斷了各個網頁與你搜尋的關鍵字匹配程度後,也需要迅速加以排序,用正確的順序顯示。人們夢寐以求的,就是能實現目標的高效演算法。
上面提到的某些最佳化演算法,都是以大規模施行的方式來取得商業利益,似乎會讓人覺得,只有科技龍頭才有辦法使用那些背後的數學道理。但也有一些更直接簡單的演算法(雖然隱藏的數學原理很複雜),可以為日常生活帶來一些微小但重要的改善。其中一類稱為「最佳停止策略」(optimal stopping strategy),能讓人知道在決策過程中何時該停止選擇,開始實際行動。
比方來說,假設你和另一半在陌生的地方逛街,正在想該去哪裡吃晚餐。雖然你們都很餓,但你不想隨便遇到一間餐廳就進去,寧願再走走,挑間好的來吃。你自認眼光精準,一看就能知道這家餐廳的品質如何,還可以跟其他餐廳比較。你更判斷出在另一半不耐煩之前,大概有時間逛到最多十間餐廳。而且,因為你不想留下優柔寡斷的印象,所以決定只要走過,絕不回頭。
遇到這樣的問題,最好的策略是先瞭解一下大致的狀況,也就是前幾間餐廳都只是觀察,卻不走進去。其實你也可以隨便遇到一間餐廳就走進去,但既然你完全不知道這個環境的情況,能夠挑到最佳餐廳的機率就只有1/10。所以,最佳的做法是先看過幾間,接著在剩下的選擇當中,只要看到「比先前幾間都好」的選擇,就決定是它了。
說明這樣的餐廳挑選策略。前三間餐廳是做為品質判斷的基準,單純觀察品質如何,而不會進去用餐。當你逛到了第七間餐廳,發現它比過去幾個選擇都優秀,那麼就可以在這裡停下,進去用餐。
然而,選前三間做為基準,這個數字正確嗎?在這種最佳停止時機的問題裡,重點在於到底該先觀察幾間餐廳(而不進去用餐),才能瞭解這個環境大致的情況?如果看得不夠多,就無法充分瞭解環境,但如果觀察(並排除)了太多間,可能剩下來的選擇就十分有限。
這項問題背後的數學原理十分複雜,總而言之就是:你應該觀察前37%的餐廳(在只有十間的時候,捨去算成三間),接著只要遇到比先前都優秀的餐廳,就以此為最後決定。
說得更精確一點,就是先拒絕所有可得選項個數的1/e,這裡的e是歐拉數(Euler’s number)的簡寫,因為歐拉數大約是2.718,所以1/e大約是0.368,或是寫成大約37%。
如果要從一百間餐廳當中挑選,到底該先觀察幾間餐廳,能夠讓選到最佳餐廳的可能性達到最高。我們可以料想到,如果太早做出決定,等於是盲目選擇,所以能選到最佳餐廳的機率很低;同理,如果太晚做出決定,很有可能已經錯過最佳的選擇。倘若你觀察的是前37個選項,就能把挑到最佳餐廳的可能性提升到最高。
圖片來源:pexels
只不過,如果最佳餐廳就在前37%裡怎麼辦?那不就錯過了嗎?在此要提醒各位,這種「37%」的規則本來就不是成功的保證,它只是一個機率法則,告訴你有37%的時候能夠挑出最好的餐廳。37%已經是這種情況下的最高機率,高於有十間餐廳可選而隨便選的10%,更遠遠高於有一百間餐廳可選而隨便選的1%。在選項個數愈多的時候,相對成功率也會愈高。
最佳停止時機的規則並不只適用於挑餐廳。事實上,數學家一開始是把這套規則用在「雇用問題」上。假如你得依序面試一定數量的應徵者,並在面試每個人後立刻告知是否錄用,那就該採用37%的規則。先面試37%的應徵候選人(但都不錄用),以此做為基準。而在接下來,只要出現比先前都優秀的應徵者,就直接錄用。
我家附近的超市有11個結帳台,我也會先走過前37%(四個)結帳台,觀察現在的隊伍有多長,接著只要看到更短的隊伍,就排那一排。
如果我和朋友出門夜歸,打算趕上最後一班列車,但乘客似乎不少,而我們又希望能找到空位最多的車廂,好讓我們坐在一起;這時也可以運用37%的規則。要是遇到的列車總共有八節車廂,我們就會先走過前三節,觀察空位的狀況,接著在空位比先前都多的車廂坐下來。
以上的場景雖然已經盡量舉實際的例子,但還是有一部分略為牽強,再修正一下或許會更加貼近現實。例如在觀察餐廳的時候,如果發現有一半都沒有空桌了,你該怎麼辦?在這種時候,很顯然該減少拒絕的餐廳。所以,不要再堅持觀察完前37%,而是觀察了前25%之後,一出現比先前都優秀的選項時,就該做出決定。
像是在搭上末班列車的時候,如果有時間可以回頭走進剛才經過的車廂,但車廂有50%的機率坐滿了乘客,那又該怎麼選擇?可以回頭,代表選項變多、也有餘裕可以挑久一點,所以此時就可以先觀察並拒絕前61%的車廂,接著選擇下一節最空的車廂。當然,你得在列車跑掉之前上車才行。
此外,不管是想知道賣房的最佳時機,或是該離電影院多遠才最有機會找到不必走太久的車位,這些問題都有相關的最佳停止時機演算法。只不過,隨著條件愈來愈貼近現實,相關的數學也會愈來愈複雜,無法再用一個簡單的百分比來表示。
甚至,還有一套最佳停止時機演算法,算的是你應該先跟多少人約會,再決定你的最佳終生伴侶。首先,你得判斷在自己定下來之前,大概可以交幾個男女朋友。假設你大概一年交一個,那麼從18歲到35歲之間,就有17人可供選擇。這時,根據最佳停止時機法則,你應該先遊戲人間6年到7年(大約是17年的37%),觀察自己可以遇上怎樣的對象。接著,只要出現比過去都優秀的選擇,你就該認定這是今生的伴侶。
對於像這樣由一套預定規則來支配自己的愛情生活,很多人都會感到懷疑。如果在那前37%裡,真的有很合得來的人怎麼辦?難道真的要為了執行這套求愛演算法,就狠心放下對方嗎?如果你自己遵守了一切規則,但認定是最佳選項的對方卻不認為你是最佳選項,又該怎麼辦?如果走到一半,發現自己喜歡的條件不一樣了,又要怎麼辦?
還好,講到內心、或是其他更明顯的數學最佳化問題時,我們並不一定需要找到絕無僅有的真命天子/天女、最好的解決方案。世界上可能有很多人都會跟我們處得不錯,能讓我們有幸福的一生。最佳停止時機的策略,並不會提供所有人生問題的答案。
雖然演算法潛力無窮,能夠協助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的許多面向,但絕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用演算法找出最佳解答。
我們雖然可以利用演算法來簡化、加速單調乏味的任務,但風險也常常伴隨而來。因為演算法包含輸入、規則和輸出這三個面向,也就代表有三個可能出錯的地方。就算使用者確信所用的規則完全符合自身需求,只要輸入不小心,或是輸出不合規範,就有可能造成災難。
➢【書籍資訊】《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
➢【延伸閱讀】
會算數就代表會數學嗎?想要解決真實難題,你必須掌握數字的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