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然,真實的世界通常需要更複雜的數學才能處理,但只要我們掌握要領,懂得在判斷前先冷靜下來思考,就不致於陷入窘境。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吳育燐,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當新聞報導「吃培根會導致罹癌風險增加20%」,可能有人覺得這數字太誇張,可能有人嚇得不敢吃培根。其實我們應該要問,原本的罹癌率到底是多少?畢竟從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從萬分之五到萬分之六的相對風險都是增加20%,但絕對風險卻不相同。
媒體的數據不一定有造假,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呈現,藉以操弄人心。這樣的例子常常發生,但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也就沒有再去探究或糾正,無形間喪失了得知真相的權力。
葉茲(Kit Yates)是英國巴斯大學的數學生物學講師,他擅長找出事件背後的影響因子,曾受邀到TED、Google、英國皇家學會演講,向聽眾解釋日常生活中幾個容易被忽略,卻又相當重要的數學概念。《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是他寫的第一本書,目的就是要避開讓人頭疼的方程式,只用故事來說明這些概念。
例如善用「指數成長」概念投資的人可以穩健獲利,但落入金字塔騙局的人卻會傾家蕩產;「單位換算」看起來不難,可是NASA就曾搞錯單位,導致探測器墜毀,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直接變成垃圾;警察可以靠DNA檢測確認犯人,但搞錯「機率」概念卻會送無辜的人進牢房。
葉茲也告訴我們,連最專業的醫師都不一定能搞清楚篩檢結果的真實意義,所以收到陽性通知的時候,先別太著急,最好再做一次檢驗。他說大規模的篩檢就像是企業徵才,公司發給您面試通知,並不代表真的錄取,好比愛滋病檢測,雖然準確度超過99.7%,但第一次檢測為陽性的人,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罹患愛滋病,其餘三分之二都是所謂的「偽陽性」。
他還跟我們分享能把成功率最大化的「最佳停止時機」演算法,只要運用37%法則,就可以在約會時找到最佳的餐廳,在搭火車時找到最好的座位,或是在人生旅途中找到理想的另一半。
當然,真實的世界通常需要更複雜的數學才能處理,但只要我們掌握要領,懂得在判斷前先冷靜下來思考,就不致於陷入窘境。我們也該記得,別再用二分法將自己歸為不懂數學的那一派,畢竟我們都會數數,不是嗎?
【書籍資訊】
《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
出版日期: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