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當然,真實的世界通常需要更複雜的數學才能處理,但只要我們掌握要領,懂得在判斷前先冷靜下來思考,就不致於陷入窘境。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吳育燐,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當新聞報導「吃培根會導致罹癌風險增加20%」,可能有人覺得這數字太誇張,可能有人嚇得不敢吃培根。其實我們應該要問,原本的罹癌率到底是多少?畢竟從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從萬分之五到萬分之六的相對風險都是增加20%,但絕對風險卻不相同。
媒體的數據不一定有造假,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呈現,藉以操弄人心。這樣的例子常常發生,但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也就沒有再去探究或糾正,無形間喪失了得知真相的權力。
葉茲(Kit Yates)是英國巴斯大學的數學生物學講師,他擅長找出事件背後的影響因子,曾受邀到TED、Google、英國皇家學會演講,向聽眾解釋日常生活中幾個容易被忽略,卻又相當重要的數學概念。《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是他寫的第一本書,目的就是要避開讓人頭疼的方程式,只用故事來說明這些概念。
例如善用「指數成長」概念投資的人可以穩健獲利,但落入金字塔騙局的人卻會傾家蕩產;「單位換算」看起來不難,可是NASA就曾搞錯單位,導致探測器墜毀,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直接變成垃圾;警察可以靠DNA檢測確認犯人,但搞錯「機率」概念卻會送無辜的人進牢房。
葉茲也告訴我們,連最專業的醫師都不一定能搞清楚篩檢結果的真實意義,所以收到陽性通知的時候,先別太著急,最好再做一次檢驗。他說大規模的篩檢就像是企業徵才,公司發給您面試通知,並不代表真的錄取,好比愛滋病檢測,雖然準確度超過99.7%,但第一次檢測為陽性的人,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罹患愛滋病,其餘三分之二都是所謂的「偽陽性」。
他還跟我們分享能把成功率最大化的「最佳停止時機」演算法,只要運用37%法則,就可以在約會時找到最佳的餐廳,在搭火車時找到最好的座位,或是在人生旅途中找到理想的另一半。
當然,真實的世界通常需要更複雜的數學才能處理,但只要我們掌握要領,懂得在判斷前先冷靜下來思考,就不致於陷入窘境。我們也該記得,別再用二分法將自己歸為不懂數學的那一派,畢竟我們都會數數,不是嗎?
【書籍資訊】
《攸關貧富與生死的數學》
出版日期: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