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這個議題的前提只鎖定一種性別,實在不太公平。你們家是否要留一個人在家裡帶孩子,是你們夫妻倆要一起做的決定。為何一定是媽媽?事情不該是如此。

圖片來源:Unsplash
是否重返職場是媽媽戰爭中最重量級的爭論。
我有一位好友,某天她兒子在學校被問到,「你媽媽是哪一種媽媽?我媽媽是全職媽媽。」我朋友的兒子回答說,「哦,我媽媽是職場媽媽。」這個議題的壓力可以濃縮成一個句子:「你的媽媽是哪一種媽媽?」許多媽媽在內心深處覺得,我們決定要在白天做什麼事,將會決定我們是哪一種媽媽(或哪一種人)。
除此之外(或是因此),這個議題經常圍繞著使人緊繃和不快樂的氛圍。職場媽媽(一定有人選擇重回職場)告訴我,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的身邊,讓她們有罪惡感。全職媽媽(一定有人選擇在家帶小孩)對我說,她們經常覺得與世隔絕並且滿腹怨氣。即使我們對自己的決定很滿意,仍然可能感受到來自兩個陣營的批評:
「你為什麼不能參加校外教學活動?哦,我知道了,你要上班。太可惜了。我們家女兒說她很久沒看到你了。」
「你在做什麼?哦,只是在家帶小孩?我就沒辦法。我們公司的人一直盼著我回去上班。」
媽媽們,不要再說這種話了。批評和自己的做法不同的人,對誰都沒有好處,而且只會產生反效果。
這個議題的前提只鎖定一種性別,實在不太公平。你們家是否要留一個人在家裡帶孩子,是你們夫妻倆要一起做的決定。為何一定是媽媽?事情不該是如此。將討論限定在全職媽媽,很容易讓人忘了「全職爸爸」也是選項之一。我們應該把這個選項納入考慮。更別說有些家庭裡有兩個媽媽或兩個爸爸,或是單親。
因此,首先要做的事,是把問題從「你是哪一種媽媽?」變成「在你家,大人工作時數的最佳配置是什麼?」這句話唸起來沒那麼順口,但或許對於你們做決定比較有幫助。
第二,這個討論忽略了一件事:有些家庭其實沒有選擇。在美國,有很多人連勉強度日都辦不到(我所謂的「勉強度日」,指的是有地方住、有東西吃),他們根本不可能有大人在家裡張羅一切。
理想上,我們最好從決策理論和明確的數據,而不是帶著罪惡感和羞愧,來展開討論。
你該如何思考重回職場的選擇?我認為這個決定包含三部分。
1.怎麼做對孩子最好?(這裡的「最好」指的是,有助於孩子在未來獲得更好的成就和幸福。)
2.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3.你的決定對家庭的財務狀況會造成什麼影響?
一般人談的通常是第1點和第3點,我稍後會討論這個部分。但我想鼓勵你思考一下第2點,也就是你應該想想,你想不想要回到職場工作。很多人說,他們之所以回到職場是「因為我必須這麼做」,或是他們之所以留在家裡是「因為我必須這麼做」。有時候這是事實,但我也認為,並不是所有這麼說的人都真的別無選擇。
這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應該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你因為想要工作或是想要留在家裡,而決定這麼做。
【書籍資訊】
《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父母最關鍵的教養決策》
Cribsheet: A Data-Driven Guide to Better, More Relaxed Parenting, from Birth to Pre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