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的目標是約束鬧脾氣這個行為。如果孩子認為鬧脾氣不是個好方法,他們就會找其他門路,以更有效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問題。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這樣的概念架構下,我們開始來看資料。現在有一些經過驗證的教養方法,包括1-2-3 魔法術(1-2-3 Magic)、令人驚嘆的歲月(the Incredible Years)、正向管教課程(Triple P–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等等。
許多學校(包括學生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學校)採用類似課程,叫作「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and Supports),採用了和上述方法類似的目標和結構。概括的說,這些方法都強調幾個關鍵元素。
第一,認清「孩子不是成人」這個事實,這代表你通常無法透過溝通改善孩子的行為。當你家的四歲孩子在博物館裡脫掉上衣,如果你跟他講道理,告訴他在公共場所要穿衣服才有禮貌,他根本不會理你。另一方面(這一點更重要),你不應該期待孩子對大人講的道理有反應。
若是你先生在博物館脫掉上衣,而他在你向他解釋為何不可以這樣做之後依然故我,你或許會暴跳如雷。但孩子只有四歲,他不是成人,所以你不該太過生氣。所有教養方法都強調不要動怒。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要將情況擴大解讀,而且絕對不可以打小孩。父母克制自己的怒氣是教養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環。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這需要練習。大多數父母都不希望生孩子的氣,但我們常發現自己在不同情況下大發雷霆。約束幼兒的重點其實是父母的自我約束。做個深呼吸。停頓一下。
我曾經對我的孩子說,「我現在實在太生氣了,所以我要去浴室裡冷靜一下。」(我家只有浴室的門可以上鎖。)然後把自己關在浴室裡,直到我認為我不但可以處理孩子的狀況,也可以控制情緒,才會走出浴室。
「孩子不是成人」的看法有個延伸觀念:不要花太多時間去猜想孩子為何鬧脾氣。你會很想找出問題的癥結,很想讓孩子精確說出他到底想要什麼。然而,即使孩子已經會說話,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連他自己也可能不知道答案。
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鬧脾氣。你的目標是約束鬧脾氣這個行為。如果孩子認為鬧脾氣不是個好方法,他們就會找其他門路,以更有效的方式表達他們的問題。
第二,這些方法都強調要建立一套清楚的獎懲制度,而且每次都要貫徹執行。例如,1-2-3 魔法術採用數到三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若父母數到三,孩子還是沒有停止不被允許的行為,就要執行明確定義的後果(隔離〔time-out〕、取消權利等等)。
最後一點是強調一致性。不論採用哪種管教方法,每當孩子出現不被允許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加以管教。如果數到三的後果是隔離,那麼你每次都要進行隔離,即使你們當時正在賣場(你可以在賣場找一個角落來執行隔離,或是隨身攜帶一個「隔離墊」)。
此外,如果你對孩子說了「不行」,就要貫徹到底。如果孩子吵著要吃甜點,而你說「不行」,你就不能因為孩子一直哀求,就改變決定。
原則上,這個主張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因為孩子不斷哀求就棄守防線,他從這個經驗學到的是什麼?哀求哭鬧有時候是有用的。我以後可以再試試看!同樣的道理,不要拿你做不到的事來警告孩子。
【書籍資訊】
《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父母最關鍵的教養決策》
出版日期:2020.09.30
Cribsheet: A Data-Driven Guide to Better, More Relaxed Parenting, from Birth to Pre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