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她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一個人能夠正向發展的地方。」所以一直以來,她鼓勵所有人要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

圖片來源:《那些生命中的微光》
鄧醫師以數學資優生的身分保送進入北一女,第一天去報到就有一個同為資優生的同學對她說:「鄧惠文,你真的讓我開了眼界,因為我聽說你是單親家庭長大的。」
鄧醫師不懂為何這位同學要提這件事,於是問:「所以呢?」同學回答:「我真是開了眼界,單親家庭這種破碎的背景,怎麼也可以有這麼好的小孩?!」
鄧醫師聽出同學的話中其實是關心,認同自己跟她一樣是傑出的孩子,而且同學是想要跟她做好朋友,但那句話還是讓鄧醫師覺得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長大後花了滿多時間,她才慢慢把這些感受和體驗,整合成自己的一種價值。
心理學中的發展學派,認為兒時發生的事,可能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鄧醫師原本也是這麼想,但是在接觸到榮格心理學之後,她開始思考,這樣的歷程是不是為了讓她找到什麼?有沒有可能這些磨練,是為了讓一個人發揮自己的某些能力?
人在小時候遭遇的創傷,如果有機會檢視整個情境,可能為個人帶來更多動力,幫助創造原本沒有想到的成果。一個人如果能將生命中的挫折創傷,和某些自我內在的藍圖、個人特質或能力加以結合,那麼這些創傷就會變成一股力量。
當然也不乏會有人被創傷打敗,例如兒時貧窮的不好記憶,可能讓人長大後,致力於追逐金錢。鄧醫師提到有類似創傷的孩子可能很多,但只有一部分的人會把這些創傷淬鍊成一種力量,她就分析,我是屬於後者那個少部分的人,因為從小面對不公不義的遭遇太多,導致長大之後,致力成為追求新聞正義和社會正義的人。
她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命,也就是一個人能夠正向發展的地方。」所以一直以來,她鼓勵所有人要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天命,她甚至覺得,自己也是這樣子的經驗,讓她對性別議題、多元尊重的推動,一直很有熱忱。
【書籍資訊】
《那些生命中的微光》
出版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