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太空裡存在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一心一意尋找某種版本的人類,或是只尋找某種版本的人類,因為這樣可能會錯過其他類型的生物。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2021年2月23日公布火星探測車「毅力號」(Perseverance)在火星錄下的第一段錄音,可以聽到這顆紅色星球上微風的劈啪輕響。
隨著人類離太空更進一步,對太空也越來越了解,但在外太空,還有多少人類未知的事物呢?
以下為《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作者莎拉.西格的分享:
科學家最害怕的是錯過某個顯而易見的東西,而不是犯錯,因為在科學領域裡,最大的進展有時來自嘗試與錯誤,而最大的危險來自沒有認出眼前的機會。
2007年,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出版了一本報告書,名為《行星系有機生命的限制》(The Limits of Organic Life in Planetary Systems),裡面有句話自從我看過之後,就無法忘懷:「美國的太空探索行動中最大的悲劇莫過於,遇見外星生命卻沒有認出它。」
一般大眾在想像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時,往往是用一般所認識的生命形式來想像:會看見樹木、鳥兒,以及流進河川的雨水。我們覺得,因為氧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 所以需要尋找的是大氣中含有氧氣的行星。不過,在地球歷史的前半部分,氧氣並不存在於大氣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地球上沒有氧氣生成。後來,細菌產生的氧分子一個一個慢慢累積,經過數千萬年,終於形成少量的氧氣。
從過去到現在,在地球這個行星上,生命一直以非常多樣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生命,鳥類是生命,大象是生命。試著想像一下,宇宙裡某顆行星上有恐龍四處潛行,但我們因為只顧著尋找綠色的小型類人類(humanoid),以致忽略了恐龍的存在。事實上,就連恐龍這個假設都太過於以地球為中心了。
或許,另一個行星上只有海洋,而那個海洋裡全是各種外星魚類。或許宇宙裡有一種智慧極高的生命型態,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或許它演變成了某種後生物(postbiological)智慧,擁有記憶體更高階的硬碟,以及自我複製的器官。
這一切聽起來或許像科幻小說一樣牽強,但太空裡存在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一心一意尋找某種版本的人類,或是只尋找某種版本的人類,因為這樣可能會錯過其他類型的生物。
由於我們仍然無法真正找到一個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類似地球的行星,有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應該試著去尋找任何一個表面上可能有液態水存在的行星。金星上沒有生命,因為它的地表太熱,海水都給蒸發了;火星上沒有生命,因為它的地表太冷,僅有的水都結成冰了。
行星從母恆星接收的相對熱能是一個重要指標, 指出它能否支持生命存在。因此,是不是應該把搜尋範圍擴大,把那些緊繞著紅矮星或其他比太陽更小、溫度更低的恆星運行的超級地球(質量高於地球、但遠低於冰巨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系外行星)涵蓋在內?不論使用哪一種方法,我們都比較容易看見這種行星:它們比地球更大,而且更接近它們的母恆星。這樣的地方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嗎?
【書籍資訊】《宇宙裡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