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原本立意良善的會議旨在改善軟體系統從這週到下週的運作狀況。但整個會議卻變了調,從一群聰明人探究問題,轉變為憤怒的暴民互相攻擊,折磨那些有所作為的人,並剝奪他們想要成功的意志。
圖片來源:Unsplash
現在,儘管每週業務檢討會議的流程很有效果,但這種做法也可能因為幾種方式而偏離常軌,包括:會議管理不當,專注於正常變化而不是訊號,以及用錯誤的方式查看正確的數據。
陷阱1:災難會議
由某位資深領導人(現已離開亞馬遜)管理的大型軟體團隊,每週業務檢討會議都像災難現場。每週業務檢討會議流程有兩個重要目標:學習和為問題負起全責。但在這些方面,這個團隊的每週業務檢討會議卻錯失良機,並浪費大家許多時間。
一個問題是與會者名單愈列愈多,我們不得不繼續尋找更大的會議室,容納更多與會者。同樣的,我們嘗試追蹤的指標數量不斷膨脹,有時這樣做是為了改善現況,但大多數情況下卻讓現況更加惡化。
這些會議真的讓人很不愉快,缺乏基本規則和禮節,大家不斷插嘴並互相抨擊。有任何異常就引發爭執,以帶有指責的問題炮轟簡報者。對話品質迅速下降,因為很多人開始插嘴,而這些意見根本沒有建設性,只是在炫耀或討好。更糟糕的是,這些偏離主題的冗長發言只是消耗時間,大家只是在自己負責部分遭到抨擊前,一直講些沒有用的話。
參加這種會議很折磨人。「贏得信任」這項領導原則之所以存在,有部分原因是要防止這種行為發生。這項領導原則指出:「領導人專心聆聽,坦率直言並尊重他人。他們懂得自我批評,即便這樣做很彆扭或尷尬。領導人不認為自己或所屬團隊的體味聞起來是香的。他們會用最高標準來衡量自己和所屬團隊。」但是在早期時,這些會議清楚的說明我們未能實現這項領導原則。原本立意良善的會議旨在改善軟體系統從這週到下週的運作狀況。但整個會議卻變了調,從一群聰明人探究問題,轉變為憤怒的暴民互相攻擊,折磨那些有所作為的人,並剝奪他們想要成功的意志。
我們應該怎麼做?同前所述,即使每週業務檢討會議沒有人主持會議,但有不同人員負責簡報不同的內容,最資深人員應該負責為每週會議定調並制定基本規則。以軟體團隊的例子來說,最資深人員應將與會者限制為業務負責人和關鍵利害關係人,並將待審核指標限制在一組特定的必要指標,不相關的指標應該從簡報中刪除。那個軟體團隊的領導人和所有與會者都應該努力審查。整體來說,我們應該已經意識到,要衡量的許多領域都還未受到控制且不可預測。許多團隊省略DMAIC的前三個步驟(定義、衡量、分析),試圖直接從改善階段著手。他們最後只是在圖表上追逐趨勢,徒勞無功。我們應該委婉的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請他們做一些必要工作,將指標從雜訊轉變為訊號。
最後,我們應該認清,新團體第一次實施每週業務檢討會議必定毫無章法,需要反覆實驗。而且,我們應該確保與會者可以自由談論所犯的錯誤,並受到積極鼓勵這樣做,允許其他人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這些會議的關鍵在於,在極高標準及讓人安心談論錯誤的氣氛之間,營造一種平衡。
一位亞馬遜人甚至還記得那些災難會議,儘管那是發生在十五年前的事。他說:
你其實是在尋找願意被徹底檢視的團隊,在大家面前坦承:「我搞砸了。這是不對的。問題出在這裡。」但我記得一位領導人竟然說:「哪個人的判斷這麼差?是誰幹的?」
這些話存在的問題是,大家甚至沒有做出回應就被定罪並判刑。那位領導人應該先不做評斷,而不是馬上就抨擊。他應該開始了解實際發生什麼事。人們只是設法做對的事,大家沒有試圖破壞業務,而且大家並不痛恨顧客。他們對自己打造的東西有責任感。
從那時起,我們變得更加成熟,立足於自由,擺脫恐懼。當然,每次我們完成很棒的事情,當然會給予獎勵。而且,團隊愈能自我挑剔,在言語上自我批評,我們也會嘗試給予更多的獎勵。如果團隊掩蓋問題又不查看顧客體驗,就要質問團隊棘手的問題。
這段往事道出令人震驚的兩件事。首先,經過這麼多年後,事實仍然生動的證明惡劣的環境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其次,這個團隊從這些早期的失誤汲取教訓並進行調整,最終建立更好的流程。
Working Backwards: Insights, Stories, and Secrets from Inside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