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每家公司都強調創新,但只有少數的公司能真正創新,為什麼?因為大部分公司的創新,僅止於信念、意圖、口號。
圖片來源:Jeff Bezos Twitter
文/王文華,暢銷作家
每家公司都強調創新,但只有少數的公司能真正創新,為什麼?
因為大部分公司的創新,僅止於信念、意圖、口號。
而真正創新的公司,能把創新,變成方法、流程、和機制。
亞馬遜推出過很多成功的創新,如Kindle電子書、Prime尊榮會員服務、AWS雲端運算服務、幫第三方賣家處理倉儲和物流等等。
這些創新的ideas,不是靠貝佐斯個人的天縱英明,但的確歸功於他打造了一套有助於實踐創新的機制。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這本書,談的就是這套「機制」。
比如說,在人才方面,機制有:
「抬桿者招募流程八步驟」:這是為了確保公司找到能執行創新的人才。
「單一領導人/單一執行團隊」和「兩個披薩團隊」:這兩者是為了確保專案能迅速推動,避免不同專案之間有人力或資源的互相牽制。
又比如說,在產品開發方面,機制有:
「開會時禁用PowerPoint,而用六頁敘事報告取代」:這是為了確保會議真正能深入、細膩地討論複雜問題。
「有idea後立刻撰寫新聞稿和常見問答」:這是為了確保公司能真正從顧客的角度來思考所有可能問題。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解釋這些「機制」,第二部分則從Kindle和Prime等實例,說明這些「機制」的實際運作。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在於不是一昧吹捧這些機制如何成功,同時也點出了這些機制失敗的案例。亞馬遜第一個數位影片下載服務「Amazon Unbox」,縱使經過「有idea後立刻撰寫新聞稿和常見問答」,還是失敗。
「AWS」開發過程,亞馬遜工程師對「六頁敘事報告」反彈說:「我們是軟體工程師,不是有MBA學位的定價專家。我們想寫的是程式,不是Word文件。」
這些「負面案例」,凸顯出有了「機制」還不夠,當運用「機制」出了問題,領導者如何調適,才是創新成敗的關鍵。從這角度,「Amazon Unbox」失敗,後來轉型成Prime Video影音平台那一章(第九章),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
「機制」,比「意圖」重要。所以成功的領導不在於有什麼「想法」,而在於怎樣用「行動」來貫徹想法。書中貝佐斯的一句話,點出了亞馬遜成功的原因。
面對亞馬遜大大小小的失敗(Unbox、Fire Phone等),貝佐斯會對搞砸的主管說:
「我為什麼要炒你魷魚?我在你身上投資了100萬美元。現在,你有責任,必須讓我的投資獲得回報。好好想想,把你的錯誤清清楚楚的記錄下來,向公司其他領導人分享你的心得。記得,別再犯同樣的錯誤,並幫助別人避免犯這樣的錯誤。」
關鍵字是「紀錄」與「分享」,這是機制。而「必須讓我的投資獲得回報」,呼應了貝佐斯長遠思考的核心理念。
不炒魷魚,不代表貝佐斯的「寬宏大量」,而代表他的「精打細算」。只不過他的精明,不在小,而在大。不在短期,而在長期。不在意圖,而在機制。
【書籍資訊】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
Working Backwards: Insights, Stories, and Secrets from Inside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