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寰宇情懷》本書回顧創投先鋒劉宇環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歷練與體悟。並透過他的創投人生,來傳承與分享這一路走來的許多故事與心得,也讓更多年輕的世代,了解這些把國家放在胸懷的世代,如何慷慨地幫助年輕人來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為下一代創造出更寬廣、開闊的世界舞台。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文 /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我們所敬重的李國鼎先生於2005年5月31日在台北逝世,享年92歲。在去世前二週,我幸運地受邀參加了李資政在母親節的家庭聚會。他特別要我認識他的外甥女黃詩厚院士,她是回來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先生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是諾貝爾獎得主,曾任加州理工大學(CIT)校長。那天李資政氣色紅潤,被兒子永昌、媳婦、孫女圍繞著,神情愉快。聚會中,他聽得較多,但不時以英文與黃教授交談。
告別時他送給我一件珍貴的禮物─他母校南京東南大學經濟研究所主編的李資政的書,書名:《李國鼎創意實例》,書中的第三頁,摘錄了我13年前寫過的一段話:「在過去30多年台灣的社會中,出現了一些功臣,李國鼎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一位。李先生是我們當前社會中,一個新觀念的推動者、新觀念的實踐者,⋯⋯他是一個發明家,發明了很多觀念;他是一個創新者,做很多人家不敢碰、不敢做的事。」
李氏正就是這麼一個難得的人物。他既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之一,又是近20年來推動資訊科技的功臣。李氏一生的言行,樹立了一個從政者的典範─敢想、敢說、敢做、敢愛。
很多位旅居在國外的我國專家或學者,常常只因為與李氏一席談,就被他的使命感所感動,而決定回國投資,或擔任公職。郝柏村先生說得傳神:「李資政一輩子做的事,就是圖利他人。」
大家常聽到的例子,就是1985年他邀請了張忠謀先生來台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參與科技研發。對當年李資政的邀請,張先生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
這一篇短文有這樣長的開頭,就是要說明:「沒有李國鼎,也就沒有Peter Liu 的創投。」當我比讀者先有機會,讀到全球幾十位著名中外友人,對Peter 的真誠稱讚,使我做出了這個結論:李資政是Peter 一生投入創投的功臣。廣義地說,在1970 ∼ 1990 20年中,凡是訪問過台灣,見過KT的人(KT 是「國鼎」的英文縮寫),尤其在經濟、科技、資訊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只要有機會交談,莫不佩服他的才華、熱情、無私、決策。
當李氏過世後, 我曾以自己的《反冷漠的知識人》(2003,天下文化)一書獻給他,感謝他在1969 年暑假邀我返台擔任經合會的顧問,展開了40餘年來向李資政的學習之旅。那時是我在威斯康辛大學任教的第五年。
從1960年代起,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其後20多年持續地成長,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及「四小龍之首」。其間的功臣包括了尹仲容、嚴家淦、俞國華、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等,又有王作榮、葉萬安、孫震等的襄助。孫運璿與李國鼎擘劃了「科技興國」的宏大藍圖,70 年代劉宇環在加州柏克萊受教育後,進入企業界。其間返台尋找創業機會。因緣際會下,與李資政長談,得到鼓勵,從此堅定地踏入創投業,成為海外學人投入台灣產業發展的一股新力量。
畢業後的十餘年間參與了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等,於1993年自己創辦「美商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擔任董事長至今。他矢志成為美國與大中華地區的經濟合作橋梁。來自空軍世家的他,長存於心中的是家國情懷,他奔波於兩洋之間、兩岸之間,始終希望能為華人的經濟成長盡一份力。當李資政於1993年6月回到了離開47年的故鄉與國土時,他參與了細心的安排。李資政在北京與中共高層坦率地分享台灣經濟發展經驗,Peter 又贊助在史丹佛大學設立李國鼎講座。
大中華地區的興起,一直是他追求的合作模式,多年前我還在美參加「百人會」時,有二次Peter 和我及十多位委員組團訪問北京、香港、台北三地,會見領導人。在台北就和陳水扁總統及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和台北市長馬英九聚會討論,頗有收穫。
Peter 擁有世界各地豐富的人脈,洞察科技變化的宏觀思維,是一位既能順勢造勢,又能開拓新局的創投家。
邁入21世紀,他又前進歐洲,積極參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結識了歐洲大陸眾多企業家,看到了歐洲對環保、永續性產業的重視,鼓舞起「與時俱進」的魄力,期許自己對氣候變遷、可持續性發展要做出新的貢獻,投資方向也開始落實於循環經濟、電動車、清潔能源等產業。近年更致力於桌上型核融合發電器,認為核融合才是環保與能源問題的解方。為世界,為台灣,為下一代年輕人的永續發展,他決心挑戰這項聖杯級的任務。他已盡了不少心力,擁有了一流的研發團隊,默默研發多年已具成績,此刻更以堅定的執行力,加速變成人類科技大突破的先行者。
Peter的成功,是來自他「人做對,事就做對」的鐵律。他溫暖的人格特質:真誠地待人與分享;熱忱,慷慨,親切,周到,不炫耀財勢,與他在一起如沐春風。近十年來,他又展現了是位有氣質的時尚家,穿著上有高貴的歐洲風格。他常說美國是他全球化的啟蒙地,歐洲則是他紳士化的啟蒙地。
受到歐洲文化與思想的衝擊,使他對創投增加了新認識,所有的商業行為都必須除了利己,也要利他,「雙贏」更堅定了他對永續發展的投資。
在2020年的第18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遠見雜誌贈與Peter「終身成就獎」,就是肯定他對創投市場新發展及兩岸交流的貢獻。他低調地成就了許多創業者的事業理想,促成了台灣高科技業的發展。在華人世界的創投歷史上,劉宇環被公認是一位先驅。
台灣何其幸運,前有李國鼎等首長的領先推動,後有劉宇環等仰慕者及實踐者的接棒。正因為半世紀以來的開創與傳承,台灣這個「島」,已經變成了受到世界矚目的「科技島」。海內外的讀者,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Peter在大中華地區的辛勤耕耘以及持續的努力。
➢【書籍資訊】《寰宇情懷:創投教父劉宇環的卓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