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今文觀止》一書為前聯合報社長、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先生於聯合報副刊《今文觀止》專欄的集結,彙集傳述三十餘位清末民初重要人物的作為。談及為什麼要寫《今文觀止》,張作錦先生:「尤希望年輕讀者能從中了解一些故實,知道社會是如何變遷演進的。」
《今文觀止》開篇之初,我曾闡明「為什麼要寫《今文觀止》」,我強調說,「尤希望年輕讀者能從中了解一些故實,知道社會是如何變遷演進的。」這是我寫這個專欄最大的期許。
百年來中國「社會變遷演進」的顯著跡象,是國家沒有力量,處處受制於外國,故《今文觀止》的第一篇文章,選了胡適〈國家是我們的青山〉。他感嘆「若是國家沒有了,我們到哪裡去呢?」
民國以來,最能顯示「弱國無外交」者,莫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美在雅爾達密約中出賣中國,國府被迫到莫斯科談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讓外蒙古獨立,蔣經國略述我方的為難之處,即被史大林面斥「說廢話」。在國際外交場合,少見這種粗魯。
但比這更粗魯的粗魯,中國受得多了:販賣毒品的英國,堂而皇之的打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火燒了圓明園,而且搶走了很多中國的國寶;「馬關條約」除了割地賠款,還讓李鴻章挨了一槍。凡此種種,都是因為國家力量不足的緣故。
所以,「觀止」介紹了眾多「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先哲先賢,他們努力呼號、前仆後繼要強盛中國,有人把「賽先生」引到中國門口,有人以一己之力譯出一代思潮,有人提倡「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維新之路,有人送幼童出國念書,希望能從「育苗」開始救國。在此之後,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死難,目睹清廷已經無救,志士仁人乃起而革命矣!
救國或可靠武力,但建國必須靠文事,「觀止」介紹了眾多大師級人物。他們不僅是載負著中華文化奮力前進,實際上他們就是中華文化的化身。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觀止」只寫了一位商人―盧作孚。非常使人意外的,很多讀者,包括政界和學界人士,都不知道這個名字,更不知道「民生輪船公司」和「宜昌大撤退」。讓這位愛國英雄的偉大事蹟不致被時間湮沒,也許是「觀止」為近代中國歷史奉獻的一點微薄力量。
「觀止」本來只打算寫中國人,但實在不忍放棄在華五十年的英國人赫德,他不僅為中國建立了現代化的海關系統,而且在一百二十年以前就撰文立此存照,預言中國要大崛起,「將從外國人那裡收回外國人從中國拿去的一切」。我們現在或可驗證,這個老中國通的預言說中了多少?另一外國人是美國記者斯諾,他與中國的關係,對中國的影響,更是非同一般。
筆者個人埋頭故紙堆中,每月編整出一篇人物故事來,自己雖然有些願景,但究竟有多少讀者?他們的評斷如何?所幸我得到一些正面的鼓勵。
一位年輕的醫生說:「不管身為台大人、台灣人、中國人、炎黃子孫,這些都是我應該認識的人事物。謝謝有人勾勒出這麼多可敬的當代典範及近代文史哲人」。
一位作家告訴我,「在台灣讀書時我不知老舍。咬文嚼字的新詩或散文蔚為風尚。後來到美國念書,竟然是美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拿《駱駝祥子》作教材。」
舉一反三,可知當年留在大陸許多著名文史作家,對台灣一般讀者是非常陌生的。現在介紹一些給他們,或猶未為晚。
台灣執政當局的「去中國化」令人費解。美國脫離英國獨立,無礙於承認其先人來自英倫三島,仍然熱中讀莎士比亞。能否「獨立建國」,是看你的頭腦和勇氣,其他「理由」都無關宏旨。
其實大陸也曾做過「去中國化」的事,那就是「文化大革命」。「觀止」的某些文章對「文革」著墨不少,有朋友提醒我說,大陸的發展進步目不暇給,「文革」早成過去的黃曆,不必給太多的注意。這話誠然,今天海內外的中國人,對大陸這些年在各方面的成就,多給予肯定。但是,「文革」畢竟是「去古未遠」的歷史,大陸當局應提高警覺,不管治理的手段有多少強度,都絕不能讓「文革」這類事再起火苗。
現在有網路,找資料比較方便。網路上的文章、評論、故事,材料雖然豐富,但很多都沒有註明出處或作者的姓名,引述時頗覺為難和遺憾。不是筆者不重視他人的著作權,也不是不夠努力找尋最初的來源,但往往事倍功半,這一點是必須鄭重說明的。
「觀止」從民國109年10月15日在「聯副」刊出第一篇,雖然每月一篇,但字數頗多,幾乎要佔一個整版。聯副主編鄭瑜雯女士對這些「故紙」不以「斷爛朝報」視之,反而給如此的待遇,這需要對歷史有充分的認識與尊重。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負責人高希均教授和發行人王力行女士是我的老朋友,他們聽說專欄結束了,立即邀約由天下文化出版單行本。老友盛情,銘感在心。
我本來商請高希均教授為這本書寫一篇序,結果他用「出版者的話」,更能「暢所欲言」。他文章的標題「上世紀關鍵人物的言行,啟發這一代人的奮進」,一語道出作者的本意。他還說,「在社會只顧當前的小確幸心態下,要為大家認真地補一堂百年來『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文化的通識課」。這樣的獎掖和鼓勵我擔待不起,但確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讀洪蘭教授的序文,使人憂慮,讓人沉思。她說,「所有的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歷史,獨有我們的台灣,歷史被視為冷門科目,課本也被刪到薄得不能再薄…。講的多是朝代的更替,沒有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來做我們的典範…。「她提到1948年普立茲獎得主詹姆斯·米奇納(James Michener)的話:「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那個國家的孩子在少年時所讀的書。」想到我們學校的歷史課綱,洪教授所關注的,豈只在《今文觀止》這本小書而已。
陳義芝教授往昔與我在《聯合報》同事多年,他在文章中給我一些鼓勵性美言,或不使我意外,但他的跋絕非人情應酬之作,他說我「藉前人生命價值的實踐以對應今日社會,向歷史的提問再次提問,期勉今人不要對文化失去溫情,不要對歷史失去敬意。」的確說得透徹。
在闡述了書中所寫的人物之後,義芝問:「獨立蒼茫,這些聲音會是空谷足音嗎?」這個問題,只有讀者能夠回答。
至於本書的編印,天下文化總編輯吳佩穎先生負了總責。我們合作很多年了,他的專業精神和卓越見解,令每個把書交給他的作者都感到放心。責任編輯郭昕詠小姐,熱忱而認真,為這本書做了很多事,非常感激。
《聯合報》的兩位老同事,沈珮君女士是這本書的主編。她的「雲起時」和「他鄉‧故鄉」專欄享譽海內外,她來主編,為這本「古董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賀玉鳳女士是「後勤總管」。我上一本書《姑念該生》也麻煩了她們,十分感念。
➢【書籍資訊】《今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