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主管除了必須要捨棄「一點點尊嚴」,同時也必須要捨棄「一點點道理」。

「恕我直言,部長……」
假如部下以這樣的口氣提出反對意見,身為主管,很難不覺得自己在職務上的尊嚴受到侵犯,因而想對部下的反對意見「加倍奉還」。
但部下會對主管提出建言,背後必然有相當的原因在。很多時候,我聽過部下的反對意見後,會發現他講的都是對的。以我的認知,如果部下提出的是「強烈的反對意見」,有八成以上的機率,部下是對的。
因此,主管的上上之策應該是「豎耳傾聽」部下的反對意見。
或許你會覺得:「我這麼做,不會被部下瞧不起嗎?」但其實你不但不會被瞧不起,反而會贏得部下的信賴。
我在上一本書中也提過,自己很希望「問候」的習慣能夠深植於公司的文化中。
因此,一開始,每天上午八點,我會和其他高階幹部一起站在電梯大廳,向前來上班的員工們問候。
然而,過了沒多久,就有員工提出了意見:「松井先生站在入口處會讓我們一大早就緊張起來。」
這時,要是我否定這樣的意見,表達出:「不,在全公司上下都養成問候的習慣之前,我不會停止這樣的動作。」會如何呢?我這話會馬上讓問候變成一種「強制」。人只要產生「被迫這麼做」的感覺,就很難養成習慣。唯有他們自動自發產生「我要做」的感受,才會當成是自己的事。
於是我乖乖聽從大家的意見,改為每個月只站在公司入口一次。
結果現在,公司裡成立了一個負責推廣問候、名為「問候隊」的團體,由員工每天早上輪班站在電梯大廳向大家問候。
尊嚴這種東西,有一半其實是意氣用事。
假如只因為無聊的意氣用事就打壓部下的意見,對公司、團隊或是對領導者自己來說,都不是什麼建設性的行為。說起來,「主管就是對的,部下就是錯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傲慢。
此外,主管除了必須要捨棄「一點點尊嚴」,同時也必須要捨棄「一點點道理」。
例如,以前曾有一段時期,只要過了上班時刻,辦公室就鎖上,不讓遲到的員工進來。遲到確實會造成周遭的人困擾,因此把門鎖上的做法乍看之下有道理。但現在如果還採用這種做法,被鎖在門外的員工搞不好隔天就不來公司了。因此不要以「遲到的人有錯」判他的罪,而是要設想如何能讓他不遲到。
重要的不是那一點點道理,而是從宏觀的角度看待事情。
「要尊敬長上」、「我比較有經驗,所以我很懂」就算大肆宣揚這種小小的道理,還是只會讓部下感到不滿,失去追隨主管的意願而已。
但若能豎耳傾聽部下的意見,由於跳脫了立場、利害、人際關係之類的糾葛,很多時候反而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一旦採用部下的意見,對團隊或對企業來說,往往可以帶來很大的好處。
好的領導者應該要能為了團隊著想,而捨棄自己的私心。
數位編輯整理:楊逸竹
Photo:samuelrodgers752,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