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教室裡的師生對話力》作者葉惠貞分享,通常高年級學生有糾紛的時候,我會請雙方先溝通,釐清事實真相,該道歉的道歉,可以接受道歉就握手言和,不能接受道歉就表達情緒想法,彼此想好解決之道再向我說明。
圖片來源:pakutaso
學校是小型社會縮影,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每個孩子的性格各異,尊重和諧是導師日常的叮嚀,但學生間很容易因為芝麻綠豆小事而起口角爭吵,煞不住車演變成肢體推打,愈演愈烈可能延燒至家長互不諒解。這種「無事變小事,小事成大事」的導火線常是因報復的念頭升起。
這天學生在地板教室上完體育課要到走廊穿鞋,匆忙間小嘉碰撞到小天,小天不悅便推擠回去。「有誤會要立即道歉則逢凶化吉」、「看別人不順眼時要調整自己」,這些道理平日耳提面命,但關鍵時刻學生常理智線斷裂,全憑情緒做主。
兩人平日是會玩在一起的哥們,此次碰撞推擠說穿了是小事,理想狀態是小嘉應該立即道歉說聲:「抱歉,我不小心碰到你。」或是「對不起,你還好嗎?」小天若能回應:「沒關係,請你下次小心一點。」或是「你弄痛我了,但我接受你的道歉。」如此則相安無事。
然而,學生常脫稿演出。
小嘉自認為「我只是小小力不小心碰到你,你竟然大大力回推我」,一時間嚥不下一口氣,他便回敬小天一個推手,小天也不甘示弱,於是兩人你來我往三回合才停手。這時三比三也該算扯平,事情本可落幕,但小嘉心有不甘,伸出食指戳了小天一下,再一溜煙跑走,自以為占到上風,留下氣呼呼的小天。
小天回到教室向我投訴:「小嘉打我。」我心想小天平日不是忍氣吞聲型,哪有那麼容易被人欺負,經了解前端兩人早已互有出手,那就不是單純一方委屈了。
通常高年級學生有糾紛的時候,我會請雙方先溝通,釐清事實真相,該道歉的道歉,可以接受道歉就握手言和,不能接受道歉就表達情緒想法,彼此想好解決之道再向我說明。
適逢放學時刻,我看兩人情緒也平和,便請兩人先溝通,看能否取得共識,但我叮嚀在前:「嚴禁動私刑。」我站在教室前門準備放學,兩人就站在我身邊。
小天很在意小嘉最後戳他一下就腳底抹油溜之大吉,認為小嘉「欠他一下」。儘管小嘉認為自己只是輕輕戳一下,但小天執意要討回這一下。我告訴小天他也動手了,不是單純受害者,事緩則圓,再次提醒兩人理性溝通,絕不可動私刑。
一邊放學的同時,我看到小嘉向小天九十度鞠躬說:「對不起。」沒想到得理不饒人的小天竟說:「我不接受,我要討回一下。」騎虎難下的小嘉也因為真的有戳人家一下自覺理虧,便同意小天打他一下。怎知有點壯碩的小天對著小個子的小嘉胸口重重揮出一拳,這一幕我來不及阻止,更看傻了眼。
這一拳不輕,當下先確認小嘉沒事,後續聯繫雙方家長,持續關注小嘉的身體狀況,幸好無恙。然這件事餘波盪漾,雙方家長互有微詞與堅持,學務處與輔導室也協助處理,小天執意討回一下的痛快維持不久,反將自己推進一個牢坑。
隔天,我們在班上討論此事,把衝突事件化成機會教育。
問小嘉和小天是否後悔?兩人點頭如搗蒜。再問,如果把時間倒轉回當時,兩人怎麼做?都頭頭是道的說著第一時間要道歉,不要衝動之類的話語。
我在白板寫下:「沒有比報復更昂貴、更沒用的事情了!」這兩句話正足以詮釋此事。當心起報復,事情可能走向萬劫不復,報復之心真是可怕的情緒。
日後學生的人際相處不免仍有衝突糾紛,我想更深入的討論,面對紛爭如何理解自己的心情感受並做好情緒管理。我讓學生提出想討論的問題或困惑,任何發想都可以。
「對於不公平的事,我們要忍氣吞聲嗎?」「如果真的很想報復別人怎麼辦?」 「報仇真的不好嗎?」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
我先對「報仇」二字提出看法。有時候,在我們認為自己遇上不公不義的事情時,會搬出「復仇」二字,但是我認為「仇」這個字下得太重了,仇是指「深切的怨恨」,手足同學之間何以用到「仇」字?我說「復仇」、「報仇」太沉重,就說「報復」吧!
我先問大家是否有過「報復」的經驗。孩子們說的多是兄弟姊妹間的紛爭,常是一言不合或物品借用或打鬧過頭等事起紛爭,覺得自己沒錯都是別人來招惹,心有不甘時會自以為聰明想出整對方的方法,有時得逞、有時兩敗俱傷被爸媽處罰。我說先來界定什麼是「報復」,根據字典的解釋是「對傷害自己的人,以類似的手段進行反擊」,而從大家的分享抽絲剝繭來看,「你真的受到傷害了嗎?抑或只是情緒的過度反應?」
「可是,有時就是有人會來惹我啊!」
「有的人看起來真的很『白目』,讓人受不了。」
「如果你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我在白板寫下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過的這句話。名人名言總能有一點就通的特效。
學生豁然開朗,這句話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家常在與同學或兄姊弟妹吵過、鬥過後,發現自己原本的工作或作業進度大落後,甚至還一事無成。
學生也困惑著是否對於別人的挑釁都必須忍氣吞聲呢?當然不是,孰可忍,孰不可忍,自有界線,如果是霸凌或流血受傷情事,當然要告知師長,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這天我們要討論的是情緒的過度反應。
首先,我讓學生知道,人性本來就有善念和惡念並存,七情六欲主宰著我們的情緒。以為委屈時,有些人或多或少有著「要對方不好過」的心態,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正視自己的情緒是必要的,管理情緒更是需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