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投入大半生在記錄伯羅奔尼撒戰爭。他寫道,根本原因在於巨大且無可避免的勢力變動:「正是雅典的崛起,以及這在斯巴達激發的恐懼,使得戰爭在所難免。」今天,外交政策專家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意味著崛起強權會使全球注定陷入戰爭。
公元前446 年,雅典和斯巴達簽訂一項協約,稱為三十年和約,頗有信心的以預期的持續時間來命名。三十年和約有兩個主要條款:約定將任何分歧,提交給具約束力且和平的仲裁,並立誓永不尋求對方同盟成員的轉投。雙方都想建立避免毀滅性戰爭的替代方案。
不幸的是,三十年和約只持續了十五年。在一定程度上,問題在於雅典崛起之勢不減。然而,真正危機來臨是當斯巴達的一個盟友,把克基拉(一個強大但中立的城邦)逼得投入提洛同盟的懷抱。這裡有個真正的承諾問題正在形成,勢力變動大到斯巴達可能將永遠臣服,而其生活方式也將受到威脅。要防止那種情況發生的誘因是很強大的。
今天,克基拉被稱作科孚島。兩千五百年前,它擁有地中海第二大海軍。而它本來是不結盟的,是少數強大到能抵抗兩個同盟拉力的城邦之一。克基拉的海軍力量很強,無論和誰結盟,都會顛覆勢力均衡。克基拉的中立結束,是由於伯羅奔尼撒城邦科林斯,開始為了一個小殖民地,而與克基拉爭吵。斯巴達試圖拉住科林斯,拒絕支持這個盟友的爭鬥。三十年和約所面臨的風險太大了。雅典那邊也試著不被捲入。當克基拉請求雅典幫助,雅典人試過只提供表面上的支持。不幸的是,科林斯艦隊弄沉了雅典的觀察船。克基拉和雅典被拉得更近了,這個潛在的聯盟如果開花結果並鞏固起來,將會輕易宰制斯巴達。
當克基拉倒向雅典,科林斯更要求斯巴達一併攻擊兩者,否則的話,他們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還有什麼價值呢?要不然,科林斯揚言要投靠雅典那邊,加入愈來愈強的一方。還有多少城邦會反叛而加入他們呢?斯巴達不僅擔心雅典結盟克基拉,還害怕自家盟友接連出走轉投,那麼伯羅奔尼撒同盟就會弱化,斯巴達將獨自面對憤怒的希洛人。
公元前431年,為了預防這種連鎖反應發生,斯巴達果斷出擊了。最好迅速了斷這場較量,不要等到伯羅奔尼撒同盟進一步崩解。這是一場預防性戰爭,但是隨後的衝突比以往任何衝突都更長、更具毀滅性。伯羅奔尼撒戰爭激烈進行27年,席捲了整個希臘世界 —— 我們現在稱作希臘的半島和群島,加上我們現在所知的阿爾巴尼亞、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以及土耳其沿海地區。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投入大半生在記錄這場戰爭。他寫道,根本原因在於巨大且無可避免的勢力變動:「正是雅典的崛起,以及這在斯巴達激發的恐懼,使得戰爭在所難免。」可以說,這是最早記載的承諾問題。兩千五百年後,修昔底德的主張繼續縈繞我們心頭。在20世紀中期,隨著蘇聯崛起,世界再次目睹兩種文明願景之間的巨大鬥爭。尼克森和福特這兩位美國總統任內的國務卿季辛吉,將冷戰描述為一場新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美國是雅典,而蘇聯是斯巴達。有位文字記者問到,那是否意味著戰爭難免,而美國(就像雅典)會輸呢?
今天,外交政策專家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意味著崛起強權會使全球注定陷入戰爭。舉例來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的談話中,告訴一群國際領袖:「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 新興強權和既有強權之間、或兩個既有強權之間的破壞性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