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戰爭為何發生》指出,人類為什麼交戰?作者布拉特曼歸納五大原因,分別是不受制約的利益、無形誘因、不確定性、承諾問題、錯誤感知。
圖片來源:Pixabay
人類群體容易對其對手產生僵化的負面看法,而我們只有隱約意識到這個框架。當這發生時,小事情就會激起自動化的爆發,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我們的猛烈抨擊,往往違背我們的長期策略利益。這種僵化而氣憤的心理框架,也使我們所有其他的錯誤感知變得更糟,以致我們更有可能將自己的資訊給錯誤投射到他們身上,更有可能將邪惡緣由歸於這個對手,更有可能誇大對敵方群體展開攻擊的成果。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狂暴的過度反應和不正義會增強負面框架和氣憤、仇恨的感覺,從而使我們所有的錯誤感知變得更嚴重。這就是為什麼在久經不正義和暴力的對頭之間,那是個大問題。連串事件很可能並未導致對頭之間第一次交戰。但是,一旦這種關係變得有毒,就會讓未來的議價範圍愈來愈窄。
大多數時候,這些群體並不進行交戰,因為代價太高了。大多數日子裡,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並不會發射火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也不會亂鬧(即使是在少數有騷亂的城市)。當他們確實交戰,那通常是短暫的,同樣是因為那是如此有毀滅性。但是在這種錯誤感知和敵意的陷阱中,暴力的迸發會被最小的事情給觸發。一次單一衝擊,一場突然的勢力變動,或者一位選情膠著的無情政客,都可能再次引發這種循環:接二連三的相互火箭攻擊,一連串的騷亂和報復,或者一系列恐怖主義爆炸事件,後面接著鎮壓性的過度反應。我認為,如果不考慮錯誤感知和激情,就無法理解這些對抗的脆弱性。
「不受制約的利益、無形誘因、不確定性、承諾問題、錯誤感知」這五種邏輯是一種診斷工具,可以調教我們的思維。每當有人給你一項關於某場戰爭的解釋,現在的你應該能在心裡思索:「那是如何劫持和平誘因的?它是如何吻合這五種邏輯的?」也許別人的解釋並不吻合這五種邏輯。因為關於戰爭,存在著很多誤導性的觀念,那都源自於把焦點放在「失敗」上,並將衝突追溯到假原因。
應用這五種邏輯,你也能對於何時會發生戰爭,有更好的預測。到目前為止,本書的一個關鍵教訓就是,你最可靠的預言永遠都是和平——也許是帶有敵意的和平,偶爾穿插著小衝突和殺戮,但不會全面交戰。另一個教訓是,這五種邏輯,當其存在,也不注定我們會陷入暴力衝突。應該說,當其存在,使得戰爭更有可能,但並非必然。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用機率來思考:這組對頭似乎特別脆弱,那組比較穩定。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試著判斷自家飛行員何時飛在狹窄峽谷或開闊天空,並望向前方微光,看看峽谷是否變寬或天氣是否變壞。
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肯認機遇事件的重要性,但不要被它們轉移太多注意力。大多數關於戰爭的描述,都充滿了隨機的人性弱點、經濟動蕩、自然災害、幸運奇襲、全新而不可預見的科技,甚至可能是拍動翅膀的蝴蝶。這些都扮演一定角色。但是,將戰爭歸咎於某個個殊事件或某個人,有點像在問世界上最老的人是怎麼死的,然後得到「流感」這個答案。那是事實,但病毒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只有當基本面讓對頭之間幾乎沒有迴旋餘地,機遇事件才重要。這意味著,很多時候,戰爭似乎是落在「誤差項」。誤差項是在你考慮了所有主要解釋之後,所剩下的東西。它是衝擊飛行員的小陣風、意料之外的引擎故障。沒有那些的話,我們會預期飛行平順。大多數時候也確實如此。
但是,夠大的陣風就可能讓飛機墜毀。通常,戰爭最初就是那麼爆發的。但是,這都是因為那五種邏輯,把雙方推到了這般脆弱的局面。
和平之路意味著聚焦於這些基本面。基本面若穩固,你還是有能力對機遇事件做出回應。如果有一陣風將你的飛機吹向裂谷的一側,你就會轉向避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擺脫脆弱局面,撤出狹窄峽谷,給領導人一些航行餘地,避免有風險讓一個小差錯、一顆流彈或一陣可怕陣風,就能使整個社會墜毀。
幸運的是,我們知道該把他們引向哪個方向。一個個穩定而成功的社會,已經走上了幾條光明大道。
➢【書籍資訊】《戰爭為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