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唯有自我認同,才能延續民族命脈!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讓流浪的文物返鄉。
台灣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一九九四年開館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家合法立案的私人博物館。當時要蓋博物館,根本還沒有合適的法源,最後終於在法規中找到土地分區有集會場所的名義,以基金會名義通過博物館合法設立的申請。
遠東最巨大的浮雕石柱
建築是有生命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原住民文化的延伸和再現。
建築以一支頂天立地的原住民圖騰柱子,支撐著兩片接近七十度大角度的傾斜屋頂為基礎,最上層以盒子造形取代原始的橫樑,分擔了整個建物的重量,並結合實際結構將重量順著兩側斜頂傳遞而下。這根相當醒目的原住民圖騰石柱採用白色花崗石材,這之前,台灣還沒有人做過這種花崗石石雕,它堪稱遠東地區最巨大的浮雕石柱。
台灣永遠的部落
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與部落結合」特展,邀請不同族群的部落人士來到館內,結合靜態與動態方式,展示部落文化。最特別的是一切內容皆由部落決定,希望藉此表達對原住民族文化自主的尊重,也提供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的發聲平台。
讓流浪的文物返鄉
多年來,博物館不僅致力讓被遺忘的原住民文獻重見天日,也讓流浪在外的原住民文物返鄉。
一九九四年九月,開館僅三個月,就在台大考古學系教授宋文薰的協助下,舉辦第一次「跨世紀的影像」特展。這是日本東京大學首度公開,百年前鳥居龍藏博士拍攝的台灣原住民影像,同時將一百九十三幅圖像照片,無償讓本館拷貝使用。
二○○一年的「沉寂百年的遺珍」特展,則是馬偕博士收藏的台灣原住民文物,從加拿大皇家博物館整理出來,做全球性的首展。二○○九年,本館十五週年館慶時的「百年來的凝視」特展,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藏的台灣原住民文物,也破紀錄首次出國來台借展。
各國駐華使節代表及外國元首政要來華時,博物館成為指定的參訪地點。隨著館藏品從最早的八百多件,增加到現在的兩千四百多件,內容也與時俱進,從傳統走向時尚。
摘自《漫步原鄉》
數位編輯整理:邱千瑜
Photo:出自《漫步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