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程世嘉在新書《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提到,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當中,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確認那些不需要改變、有價值的核心事物,並且將自己的焦點放在它們上面。
「世界越快,心、則慢」是一支金城武代言的廣告影片當中的提詞,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段哲學敘述。在美國,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 提及自己常常被問:「未來 10 年內什麼事情會改變?」但他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未來 10 年什麼事情不會改變?」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當中,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寫完這本書的當下,當中的很多資訊已經需要更新了:更先進的大模型出現,更像人類的人形機器人展現出驚人的能力,監理機關更積極地介入科技公司的 AI 發展 ……。
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化當中,我相信你跟我一樣,每天都對未來的變化充滿了未知的焦慮。但正是在這種時候,貝佐斯的這段話可以作為我們重要的指引。
太多人想要抓住每一天的細微變化,並根據這些變化做出即時的反應,每天不斷「出招」。但是當這麼多的改變、在這麼短的時間同時發生時,想要這麼做不僅是徒勞無功,也容易讓自己迷失方向、氣力耗盡。
想要跟上 AI 的發展速度就是這樣的狀況,所以我在生成式 AI 剛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就說了「先躺平一陣子也是個好策略」。因為當變化還在劇烈發生的時候,過早投入反而會浪費時間和成本。當你還在部署模型 1.0 的時候,更強的模型 2.0 幾個禮拜後突然就上線了!這時你不就馬上陷入尷尬了嗎?現在回頭來看,這句話真的應驗了,目前 AI 模型迭代的速度,還遠遠超過一般企業部署和導入的速度。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確認那些不需要改變、有價值的核心事物,並且將自己的焦點放在它們上面。
當風潮形成,想跟上已經來不及
在本書當中,我不斷強調 AI 是一種加值技術,要無中生有創造出嶄新的商業模式非常困難。那麼,你就不應該每天盯著 AI 技術的改變和新進展(這種事情交給我就好了),也不要老是想要從這些新進展裡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而是應該確認自己「不變」的核心商業模式是什麼,反過來問 AI 的新進展能不能為我既有的商業模式加值。如果不能,那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以不變應萬變就好。
每一間科技大廠都是如此,我們自然也不會是例外,Google、亞馬遜、Meta、Apple 等公司都是利用 AI 在加值既有的商業模式,沒有整天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或突然改變既有的商業模式,這就是它們不變的地方。
許多創業者面對 AI 或是科技的新發展,總是會想要立刻跳轉題目、追著風潮走。事實上,當風潮已經形成的時候,你想跟上早就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些引領風潮的人,也都是努力累積了許久才展現出這些實力,你現在看到的並非一朝一夕可以練成。
所以,一切都回歸到一些從未改變的成功基本原則:樂觀、進取心、終身學習、持續不斷的努力……。這些不變,才是我們真正能夠掌握的事物。
做的是 AI,談的是人性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是,科技的發展始終不脫人性,也不應該違反人性,必須始終以人為本。而人性萬年來從未改變過,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用科技滿足人類萬年不變的需求,只是每個時代的形式不太相同罷了。所以當你以人為本思考的時候,也更能找出這個世界的不變量,知道自己該把握住些什麼,無論世界的科技發展有多迅速。
事實上,對於科技、對於 AI,我一直保有二元的衝突思維在腦中激盪。一方面我想知道科技的極限會在哪裡、會把人類帶到哪裡去;另一方面,我又擔心科技發展到極致,反而造成人類喪失探索未知的進取精神。
人類史上每一次的科技進展,都會讓全世界重新檢視一些重要的事情,這次也不例外。
AI 最近的成功,讓人類重新問一個重要的問題:人類的意識到底是什麼?AI 是否具有意識?
這個問題,我並沒有在本書中討論。
意識是科學最後的疆界,可能也是人類相較於機器最後的防線。
我隱隱擔心,AI 最近的進展,會加強我們對唯物論的信念,認為世界不過就是由一堆物質所構成,所謂的意識不過是人類的幻覺罷了,沒有任何神祕之處。
這種想法不但會減少我們探索未知的精神,也會讓我們落入一切命中註定的宿命論當中,造成意義感的喪失,我認為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因為秉持著科技和人文的二元思維,讓我始終堅持科技和人性的討論要相輔相成,不能偏廢。一個科技專業很強,但是缺乏人文素養的人,可能會誤用科技傷害他人,甚至還會覺得無所謂;相較之下,一個具備企圖心、同理心和各種軟技能的人,則能將心力放在利用科技對人類產生正面的影響。這也是我在本書中談論生成式 AI 的同時,又不斷強調人文素養的原因。
「做的是 AI,談的是人性。」這是我的座右銘。
如果這本書能在如此快速變動的時代當中,提供你一點點的幫助和指引,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對了,這本書沒有任何一段話是用生成式 AI 寫的。至少到現在,我還是希望人類在創作時,盡可能保有純粹的匠人精神,在心中產生一字一句皆出自我手的滿足感。我相信,這是我們與 AI 最不同的地方之一。
希望你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