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作者程世嘉分享,和 ChatGPT 一來一往、東拉西扯,讓他不知不覺花費了許多盯著電腦、與機器為伍的時間。沒想到有一天,程世嘉透露就被女兒罵了,她說:「你好像不需要朋友,反正你有AI就夠了。」讓程世嘉細思驚覺,這會是生成式AI帶來的改變。
人生在世,只需要機器的陪伴真的就夠嗎?
還是即便人有缺陷,我們仍然渴望面對面的交流?
我們的特別並非顯現在頭腦聰明、能發明出AI上,
而是因為能直面彼此,才會有化學反應、才會產生火花。
平常工作時,我已經很習慣使用 ChatGPT 和 Google Workspace 的雲端智慧助理 Duet AI(現已和 Gemini 整合),甚至經歷過一段想盡辦法把這些AI戳壞的時期(畢竟做壞事是創新的原動力)。
別讓機器虛耗你的生命
例如我曾經給 ChatGPT 一個很大的數字,要它做質因數分解,拆解這個數字到底是由幾個數相乘。這是很困難、會耗費許多計算資源的問題,可能出於 OpenAI 的限制,ChatGPT 先是拒絕我,說沒辦法分解這麼大的數字、超出能力範圍云云,我又不死心像引導小孩子一樣,要它一步步嘗試,結果它還真的開始做了。
但這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和 ChatGPT 這樣一來一往、東拉西扯,讓我不知不覺花費了許多盯著電腦、與機器為伍的時間。後來我回頭檢視,發現有時候我的確很無聊,會一直想測試 ChatGPT 的極限,或是把它當成人找它聊天。沒想到有一天,我就被女兒罵了,她說:「你好像不需要朋友,反正你有AI就夠了。」(嚇)
女兒這麼一說,讓我細思極恐,驚覺這會是生成式AI帶來的改變。我們發明AI是為了將人類從電腦前解放,現在許多統計報告都顯示,生成式AI工具擁有強大的聽說讀寫、自動生成文本、圖像和語音辨識等能力,能提升工作效率、生產力,成為人們職場、生活中的標配甚至同事,要寫程式、寫文案都先找它再說。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來,AI不僅無法將人類從機器前解放,反而還讓人類在機器前耗費更多時間,這就本末倒置了。
虛幻的「按讚數」正在侵蝕你
事實上,生而為人,我們永遠需要「面對面的交流」。古老的智慧說「見面三分情」,碰面就有情意在,凡事能有個轉圜餘地;心理學和神經科學也早就證實,當人與人面對面的時候,會不斷捕捉各種身體訊號,不光是聽取對方講了些什麼,還包括眼神、臉部表情、手勢、坐姿等,人們能藉由這些信號,拉近彼此距離。「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狀況,就是被害者不會厭惡綁架或虐待他們的人,反而還產生情感,這就是因為人與人相處久了,自然會產生的依賴情緒。
但不只我在不知不覺間,耗費更多時間在電腦、AI 上,放眼現今社會,某些現象已經顯現人們對於「當面交流」意願的日益下滑。例如比起走出室內、到戶外活動,人們更願意花費大把時光在社群網站上;日本有些繭居族可以整整一週足不出戶,寧願在家中戴著VR,在網路上和虛擬角色展開「孤獨式的群聚」。
在我看來,這絕對不是好現象,因為社群網站帶來的副作用,是「心智扭曲」。在現實生活中,你只有一雙眼睛、一雙耳朵和一張嘴,無法同時跟成千上萬個人交流,社群網站卻創造了這樣的場域,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是跟一千個、一萬個人在交流。可是這些交流其實是破碎的,許多人會將自我認同建立在虛幻的「按讚數」上,但心理學家曾研究過,當過度把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認同上時,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人格完整性會被摧毀。
再者,社群網站其實只呈現了光鮮亮麗的一面,看別人曬車曬房曬名牌,看久了就覺得自己跟這些人的生活怎麼天差地遠,對現實生活的運作產生扭曲,以為所有人都過得更好。嘿,別忘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過不去的坎,這才是人生的事實,社群網站的機制徹底扭曲了這件事。
圖片來源:Pexels
對機器產生情感的事,只會多不會少
除了社群網站,值得一提的還有接下來會大爆發的「服務型機器人」與「陪伴經濟」。由於生成式 AI 能與人對答如流、會推理和理解,因應人口老化的照護問題,將生成式 AI 應用在服務型機器人、陪伴經濟上,已是許多人的期待。
兩位 Google 前工程師創立的AI聊天機器人公司「Character.AI」,運用大型語言模型,打造了各個具有角色扮演特質的AI聊天機器人,例如狂人馬斯克(Elon Musk)、任天堂的超級瑪利歐和已逝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等名人角色,都擁有大批粉絲,人們能和貼近明星、動畫人物性格的機器人盡情暢聊。
社群巨擘 Meta 自然也不會放過機會,2023年9月跟進推出個性化的 AI 聊天機器人,至今大概推了數十個虛擬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個性、Facebook 與 Instagram 帳號。
儘管人們在 Character.AI 上和「機器人」馬斯克聊天,問他今天做了什麼、晚餐吃些什麼,Character.AI 都會發布警語,說一切內容都是虛構的。但2023年3月,Character.AI 曾公布一項數據指出,他們的使用者平均每天會花兩小時與機器人聊天。矽谷創投看到這則消息後,可能會認為 Character.AI 真是太棒了,找到殺手級應用、擁有大家需要的產品,值得投入更多資金發展。但我覺得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兩小時的數字絕對是個警訊,說不定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果然,矽谷媒體一度披露,Character.AI 下架一個 AI 聊天機器人角色後,引發某個使用者極度不滿,前往創辦人住家門口抗議,大喊:「把我的虛擬伴侶還給我」。
對於時常感到孤寂、絕望,卻無人陪伴在側的人來說,聊天機器人確實是潛在解決方案,像 Character.AI 這樣對機器產生情感的事情只會多不會少。但其中的爭議點在於,人類的認知可能因此混亂,未來我的同事、朋友到底是真人還是機器人?
「與人交流」的技能將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人生在世,又真的只需要機器的陪伴嗎?還是即便有缺陷,我們仍然渴望面對面的交流?或許有缺陷,才是人類的獨特之處吧!我們的特別並非顯現在頭腦聰明、能發明出 AI 上,而是因為能直面彼此,才會有化學反應、才會產生火花。
更別說疫情期間,我們從技術思維出發,以為線上教育、VR、AR 的應用成型,以後或許根本不需要旅行了,結果疫情開放後,發生什麼事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機場天天都是人,觀光、商務旅行大爆發,這和當初的預想是南轅北撤。
所以在 iKala 裡,儘管 ChatGPT、Duet AI 等各種生成式 AI 工具一出現,我都要同仁去試玩、試用,不能跟不上科技發展和世界潮流,我們也的確看到年輕同仁對數位工具有著強大認知、在虛擬世界有很強的存在感,問題是他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力就明顯弱化了。這也是我特別將「與人交流」列為員工必備六大技能之一的原因,畢竟與人當面交流的能力不只重要,還具有價值,當大家將時間花在機器、只想與機器溝通時,這項技能顯得格外珍貴且稀缺。
那為了增強「與人交流」這項稀缺技能,iKala做了什麼?新冠疫情過後,我發現辦公室的目的和意義改變了,一百年來人類對辦公室最大的假設,就是「完成工作」的地點。但我們的調查顯示,38.1%的同仁認為在家工作及在公司工作效率沒有差異,42.5%的同仁認為在家工作效率較好,等於在 iKala,超過8成的人在家工作,反而有助整家公司生產力的提升。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同仁間因為太久沒有實際見到面,彼此的向心力卻降低了。
要能獨立作業,也要能 social
因此我們現在依照重要性,將iKala辦公室的功能,設定為人與人面對交流的場域、團隊協作的地點,以及安靜獨立進行工作的空間。硬體上,我們採取兩極化策略,既有開放式空間,也有方便個人完成工作、私密的「電話亭」。這兩種模式都是剛需,而且必須混搭。
平常一走進 iKala,左邊就是開放、寬敞的空間,有沙發、圓桌和高腳椅,工作累了可能拿點零食,來沙發小憩,與同事聊聊天,讓同仁快速充飽電力。獨立私密的電話亭,則提供給需要專注完成手上工作的同仁,因為裡頭有空調又安靜,有些人甚至燈一關就直接睡起來(適時休息也很好,iKala之後如果要搬家,應該會再增加一倍的電話亭)。
另外,雖然同仁認為在家工作效率更好,我們也實施彈性上班,但疫情過後,我仍然要主管盡量叫同仁來辦公室,不要一直待在家。這不是因為我們要盯緊員工,而是疫情把大家關了幾年,同仁當面交流的機會愈來愈少,我覺得可能會扭曲心智。同仁來不來辦公室當然還是交由主管決定,有些主管一週只來兩天,在那兩天裡,他也會要求團隊一起進辦公室,因為那就是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所有人都有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可是共同討論、協作、打屁同樣重要。
再來是增加員工交流的機會。我們定期舉辦課程、團購與員工旅遊,例如人資會固定邀請外面的老師,來開設美術、繪畫等各種豐富課程,可能是畫水彩畫,可能是畫相同的東西,我就看過同仁一直畫圓圈圈,那其實沒什麼意義,就是大家一起紓壓,但每次只要開放報名都迅速秒殺。我們還會邀請廠商提供試吃,並鼓勵同仁跟既有客戶團購。現在安排員工旅遊已是每年的例行公事,但iKala超過200人,每次都要聚集這麼多人出門也不方便,所以我們還補助各部門經費去做 team building,我看同仁都很會玩,像是生存遊戲、唱歌、吃吃喝喝什麼都有,總之就是增強與人當面交流的機會與能力,維持大家的「心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