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江晨恩醫師心血管診療室》指出,醫學上將猝死分為二大類:心因性猝死及非心因性猝死。 如果出現胸悶、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跳過慢(每分鐘低於40下)、暈厥、全身無力、疲倦、眼前發黑、四肢發麻、水腫或走路不穩等情況,充分休息後未見改善,那麼千萬要謹慎以對
所有猝死病例中,起因為心肌梗塞占70%,另外有10%是主動脈破裂(非心臟疾病)、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結構性心血管疾病。
和一般大眾印象不同的是,腦中風很少猝死,除非腦部血管大規模出血。
依照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及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的定義,不論何種原因,病發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心臟停止搏跳)稱為猝死。
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將這個定義修正,把病發後六小時內死亡稱為猝死。
醫學上將猝死分為二大類:心因性猝死及非心因性猝死。
心因性猝死與心血管出狀況有關,通常症狀發作一小時內,心跳突然停止導致死亡。
猝死案例中有八成都屬於心因性,很可能是肇因於心肌梗塞、重度狹心症、心肌病變或心律不整等因素。
近二、三年來頻傳各界名人猝死,例如48歲的寒舍董事蔡伯府心肌梗塞猝死,還有35歲的藝人高以翔在參加競技類實境節目錄影時,疑因心臟驟停猝死。
非心因性猝死可能是主動脈破裂、肺栓塞或者是呼吸道疾病所引起的。
最常見的是很多猝死案例平常並無心血管疾病,卻因過勞、壓力過大或長期熬夜不睡覺而猝死。
這是因為交感神經高度活躍,造成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導致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引發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
猝死有無警訊呢?
有的。
如果出現胸悶、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跳過慢(每分鐘低於40下)、暈厥、全身無力、疲倦、眼前發黑、四肢發麻、水腫或走路不穩等情況,充分休息後未見改善,那麼千萬要謹慎以對,很有可能已經陷入猝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