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打造被動收入流》作者林峰丕醫師觀察,如果你設定想在60歲退休,以現在的國民平均壽命可以活到80歲來看,你在退休之後至少還有20年要活,這時你就該問自己,每個月想過的生活水準大概在哪裡?
我和淡如曾在節目裡討論過許多次「如何才能好好退休」這個話題,每一次都獲得很大的迴響。
由於知道大家對於如何儲備好退休金十分關注,淡如常會搜羅相關資訊,有一集她引用《遠見》雜誌的一篇調查報告,探討大家對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才能安心?據調查結果顯示:8.8%的人認為不到500萬就可以退休,22.3%需要 1,000萬,21.2%需要1,500萬,15.3%需要2,000萬,8.3%認為2,500萬才夠,而13.7%要超過2,500萬。
數字落差之大,非常耐人尋味。淡如認為那些覺得500萬以內就夠的人,很可能是已經有了自有宅,少了住屋的壓力,才會覺得不需這麼多現金。但回過頭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數字真的夠用嗎?
夠不夠當然跟大家設定的每日的開銷有很大的關係,我們不妨來好好計算一下。
如果你設定想在60歲退休,以現在的國民平均壽命可以活到80歲來看,你在退休之後至少還有20年要活,這時你就該問自己,每個月想過的生活水準大概在哪裡?
如果你退休之前每個月的平均花費(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及各項雜支)落在5萬元左右,那一年就需60萬元,20年就要1,200萬元才夠用。這只是個粗估的數字,並沒有把每一年的通膨率及可能有的臨時緊急支出算進去。
現在你覺得5萬元可以滿足的生活水準,20年後是鐵定不夠用的,我們可以回想20年前的物價跟現在的物價就能得知。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考慮,那就是身體健康狀況;當年紀慢慢老去,健康勢必走下坡,所以很可能增加的是醫療的支出及長照費用。可別天真的以為光靠健保就足以應付,那還要看生的是什麼病,健保有沒有給付?
當年淡如的母親被確診是肺腺癌四期,醫生說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健保不給付,國產的一年500萬,美國製的一年1,000萬!這還不包括她將母親送到國外做的基因療法花了800萬。如果是你,要不要治療?如果要,這筆花費當然也必須預先有準備才行。
所以前面估算出來的1,200萬真的夠嗎?答案我想大家心裡有數。
可怕的是,有63.3%的人的養老資金主要來源仰賴退休年金制度,但其實這筆錢可能還不到你退休前月薪的六成,如果不想勒緊褲帶過退休生活,除非你有足夠的存款,不然就要考慮退而不休,繼續找有收入的工作來補貼生活金。
以日本為例,現在政府已經鼓勵大家將退休年齡盡量往後延,因為他們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女性甚至來到87歲,如果太早退休,不但對整體財政造成極大負擔,其實也是人力資源的一大浪費。這是殷鑑,我們的高齡化社會離日本不遠,這勢必也將是我們需要參考的做法。
這項調查裡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63.2%的民眾想在50歲之後創業或轉職,其中想創業的比轉職的還多。這個想法可能要審慎思考,創業未必都能成功,如果無法成功,還把之前存的錢都賠進去,以50歲的年紀想要再為自己存夠退休老本,恐怕難上加難。而想轉職的人如果沒有在年輕的時候投資自己,培養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專長,此時要談轉職恐怕也是空想。
無論如何,要準備好退休金都是越早開始越好,只要人生坡道夠長,選對理財工具,絕對可以讓自己舒服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