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打造被動收入流》作者林峰丕分享,不管你是ETF的忠實信徒,還是主動選股的愛好者,不要把配不配息拿來當作首要考慮,永遠先考慮這支股票或ETF具不具備與大盤一起成長的條件,然後盡量不要殺進殺出,永遠預留足夠的生活費用,不要賭身家,更不要亂開槓桿,這才是在股海裡永保不敗的鐵律。
在跟淡如請教某一檔指數型ETF時,我順口問了一句:「這支ETF有配息嗎?」淡如一片漠然地回我:「我不知道,也不關心這個,你自己查吧。」
我有點訝異,因為在我還沒被導正的觀念裡,總覺得要有配息才是好事。買股票不就是賺價差或賺股息,至少得有其中一項才是值得做的投資嗎?
後來我真的跑去查,才發現我詢問的ETF都沒有配息,這時她回問我:「你覺得配不配息真的很重要嗎?」
我竟一時語塞。
因為在我心裡真的這樣認為,如果未必能賺到價差,我當然要選有配息的呀;但我沒有說出口,因為我知道淡如一定有新觀念要告訴我。她說在她看來,只要選對標的,配不配息根本不重要,而且如果你沒有把配來的息再投進去,就等於沒有複利的效果,這樣就算你選的標的再好,獲利也會大打折扣。
她舉了一檔美國股票波克夏的例子,說她曾在書中提到這支股票,現在一股已高達60萬美金(約合台幣 1,950萬),而它剛成立時(1962 年左右),一股才7.5 美金,62年過去,已經翻漲了8萬倍!而同樣的時段中,美國S&P500指數只比剛開始時漲了約200倍。當時那位編輯自作聰明地下了一個註腳:因此可見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績效遠遠超過大盤。
還好淡如有校稿。她說她看到這句話時嚇了一跳,如果書就這樣付梓賣了出去,鐵定要被笑掉大牙!因為S&P500有配息,而波克夏沒有,所以雖然 S&P500每年也有10~15%的平均漲幅(有時還勝過波克夏),但因它每年配息,所以沒能創造出複利效應,累積漲幅自然就沒有波客夏來得驚人。換句話說,如果S&P500 也採不配息的方式運作,波克夏可能是贏不了它的(兩者可能相去不遠)。
兩相比較之下,配息與否真的差異很大,即使績效差異不大。
這時再把淡如的那個問題拿來重新咀嚼一次,你是不是有茅塞頓開的感覺?你還覺得配息真的很重要嗎?重點應該是擺在你挑的是不是一個能跟著經濟成長的腳步與時俱進的好股票,而不是它有沒有配息給你。請注意:是要能與時俱進,如果好一時、但後來就被浪潮淹沒成為時代眼淚的,請不要亂碰,免得讓自己也變成一灘眼淚。
但你可能會問:那0050、0056也有配息呀,這樣還要買嗎?我來釐清一下,樂活大叔施昇輝推薦的這兩檔存股標的一檔是看中它的高成長性,一檔是看中它每年有高配息率,兩檔都是有利基、本質好的ETF,它們一定會隨經濟成長而一起逐步攀升,這無庸置疑。所以它們即使有配息,也還是好的標的,只是買的人要記得把配來的息自己再投回去才能創造複利效果。
很多人領到配息就開心地花掉,或只是存在戶頭裡,如果這是你的家用基金或是你臨時有急用,那還情有可原。如果你並不依賴這筆配息過活,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再按原有的步調把這筆配來的息再投進去買,或是等大跌時再加碼幾張,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持有張數降低成本,更可以產生複利作用。
不管你是ETF的忠實信徒,還是主動選股的愛好者,其實都是用這個原則,就是不要把配不配息拿來當作首要的考慮因素,永遠先考慮這支股票或ETF具不具備與大盤一起成長的條件,然後盡量不要殺進殺出,永遠預留足夠的生活費用,不要賭身家,更不要亂開槓桿,這才是在股海裡永保不敗的鐵律。
切記,年紀越大,越該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