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革命的年代》作者分析,從歷史長河來看,科技的進步往往會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並且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拒絕這種進步是一種愚蠢的行為。若這種技術進步真的會導致「工作終結」,那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是這個社會。
目前最備受矚目的例子應屬自動駕駛車輛,這不僅能轉變個人的交通習慣,甚至會使卡車司機、公車司機甚至是Uber司機都失業。這項科技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不過有一天,它可能會取代近400萬美國司機的工作,而這些司機大都是沒有大學學位的男性。保守派的電視主持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就曾表示,如果是他就會禁止這些無人駕駛的卡車以保護藍領勞工的工作機會。
這種新盧德主義(neo-Luddism)不僅出現在右派中。蓋茲(Bill Gates) 就曾在2017年時提出過「機器人稅」(robot tax)這個詞彙,理念是,若有企業要以機器取代人工,則需強制支付一筆稅金給美國國稅局(IRS),不過這從每個角度來看都是難以實施的方式。
2022年,由於航運積壓訂單過多,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拜登政府撥款6.84億美金用於現代化美國多個港口,前提是這些港口改造時不得加裝任何會導致職缺淨損失的科技。這種方式其實是有害無利,等於選擇低效率而非生產力。這就讓人想起經濟學家傅利曼講過的一個故事,他在1960年代造訪某個亞洲國家。當時他前往一個運河建設現場參訪,發現工人使用的居然是鏟子,而不是機械化的拖拉機與挖土機,這讓他很困惑。他問了一名政府官員,對方回答他:「這你就不懂了。這其實是一個就業計畫。」這時傅利曼才恍然大悟地說:「喔,我還以為你們是要建運河呢。如果你們只是想創造工作機會,那你應該讓工人用湯匙挖啊,用鏟子幹麼。」
自動化讓大眾擔心是合理的,畢竟現在我們能看到AI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不過從歷史長河來看,科技的進步往往會創造出更多工作機會,並且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拒絕這種進步是一種愚蠢的行為。若這種技術進步真的會導致「工作終結」,那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的是這個社會。1930年時,凱因斯就曾預言未來的生產率將大幅提升,他的孫子輩以後每週只要工作15小時左右就足夠。這聽起來很像馬克思的烏托邦思想,到時候大家會過著「早上捕魚,下午狩獵,傍晚飼養家畜,晚上發表一些生活評論」的生活,不必拘泥於獵人、漁民、放牧者或評論家等特定職業。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其實也不應該因為心中的想像與恐懼而太過擔心。畢竟從長期來看,科技進步從來沒有造成大規模失業過。而且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凱因斯或馬克思,他們對這方面的言論都不太準確。當然,若有選民要求政治家讓政府保護他們的工作,他們可能也沒辦法拒絕。但不論如何,領導者都不應該阻礙科技進步。領導者應該要想辦法製造新工作機會並輔佐培育新產業,而不是堅持讓工人用湯匙而非鏟子來進行挖掘工作。
隨著AI進步,的確會改變我們對人類能力的基本看法。施密特(Eric Schmidt)、哈騰洛赫(Daniel Huttenlocher)與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The Age of AI)一書中指出,自啟蒙運動後,人類就認為「人類心智」能夠解開宇宙謎題。人類能以理性思考解釋那些早期被視為神聖力量產物的現象。比如以前人們認為,太陽升空就是太陽神乘著戰車從天空穿梭而過。不過AI是一種複雜的產物,它擁有無垠的資料集與計算, 因此人類難以理解它究竟是如何得出結論的。
隨著AI的能力日漸提升,我們不得不相信電腦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就像啟蒙運動前的人類相信神祇,我們對AI充滿信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戈德堡(Ken Goldberg)提出相似觀點。他認為哥白尼式革命排除地球是宇宙中心點,實際上是將人類的理性與智慧置於核心地位。一場全新革命即將到來,當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的那一刻,我們就被迫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