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革命的年代》談及,許多人把反全球化反彈的起因歸咎於「中國衝擊」 (China shock),即1990年代新市場導向中國廉價商品的流通帶來的影響。就好像「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一夜間取代各種「美國製造」的日常基本消耗品。這些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下滑,有觀點認為,這是導致工廠倒閉及當地社區遭破壞的原因。
現在有許多人把反全球化反彈的起因歸咎於「中國衝擊」 (China shock),即1990年代新市場導向中國廉價商品的流通帶來的影響。就好像「中國製造」的商品在一夜間取代各種「美國製造」的日常基本消耗品。這些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使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下滑,因此有觀點認為這是導致工廠倒閉及當地社區遭破壞的原因。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確實對整個體系造成衝擊,但其實並非多數人認為的負面影響。2001年12月11日,在歷經將近15年左右的談判,中國經濟大規模擴展,並終於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自198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經濟每年至少成長9%,這是至今各主要經濟體中成長速度最快且最有續航力的。中國能擁有這樣難以想像的持續性成長,多虧了他們的現代化領導人鄧小平。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仍歸功於外國投資者的資金。在1990年代,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的接受國,到最後10年左右,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數量更是占所有開發中國家總額的1/3。
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蓬勃發展。在1970年代末,中國的外貿總額估計約達200億美元;到2000年,這個數字更是提高到4750億美元。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其占全球出口量約4%左右;但到2010年時,這個占比提高到了10%,成為全球出口的絕對領頭羊,且自那以後,他們在這個位置愈發穩固。中國很快就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廉價商品供應國。
確實,中國製的低廉商品擊敗美國商品,因此導致美國製造業城鎮的失業率上漲。雖然有不少需求是因為中國的低薪資競爭而損失,不過亦有很多工作需求是因自動化而降低,並非貿易導致。若一味將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歸咎於中國,就忽略了一個更基本的要點。日本、南韓與臺灣的製造業也在1980年代時蓬勃發展,卻沒有引起同樣的強烈反彈。為什麼呢?
答案是,中國成為生產強國崛起的時機,恰好碰上美國製造業自然衰退的時間點。在1966年時,經濟學家弗農(Raymond Vernon)就曾提出適用任何重要產品的生命週期五階段,包括導入期(introduction)、成長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 )、飽和期(saturation)與衰退期(decline)。前三個階段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產品發明地附近。當產品進入後面兩個階段時,就會在任意地點生產,或因技術改變而被取代。在1990年代,許多基本消耗品包括服飾、玩具與腳踏車都進入飽和或衰退期。
因此許多原本位於美國中心地帶的製造商在中國衝擊到來前期時就已空虛化。中產階級的收入停滯不變,許多可靠的低階與中階技術職缺逐漸從這些傳統上仰賴它們的區域外流。這時低成本的商品都是由中國製造,至於高薪的製造業,包括半導體與電腦等新型高科技產品的製造則轉移至矽谷或其他創新聚集地。此外,「中國製造」其實是簡單化的說法。世界上有一半的貿易商品屬中間產品,即用於製造出最終產品的零部件,比如要用來組裝出一臺iPhone手機所需的200多樣零件。即使該裝置本身被視做「中國製造」,但其實裡面的數百個零件、部件與晶片的製造地來自其他國家,包括印度、臺灣、南韓、馬來西亞、越南、斯里蘭卡與泰國等地,最後才送到中國組裝。因此,中國衝擊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全球化衝擊」(globalization shock)。如果中國不存在,那些流到中國的職缺其實也會被機器或者其他低薪國家取代。
想當然,對無數薪資停滯或失業的人來講,罪魁禍首究竟是誰並不重要,那些難懂的經濟理論也提供不了任何慰藉。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些生活在單一產業地區的人,在被外國製產品或者自動化取代後,會因被排擠而立刻抨擊中國,因為這個國家占全球製造比例最大份額。專欄作家傅利曼(Thomas Friedman )是全球化最初且最熱心的倡導者之一,他就曾有先見之明地指出:「僅有人民或國家受屈辱時,他們才會真正地進行猛烈抨擊。」事實上,很多對全球化的反彈都出自那些覺得被拋在後頭、受到屈辱與停滯不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