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買進獨角獸》要讓你重新思考,為何只有少數新創公司可以超越平凡,做出非凡成果。我們首先要觀察打破常規的創辦人為何想的跟人家不一樣:他們的構想為何能給他們力量去拆解和顛覆現況,而不單單只是改進既有的東西?
過去 20 年來,我經營風險創投公司水閘門(Floodgate),在打破常規的公司創辦者開啟旅程的最初階段,就開始投資他們打破常規創立的新創公司。
如今,水閘門已成為「種子投資」(seed investing)這個利基領域知名的開創者和領導者。我在 2005 年共同創辦水閘門,並協助定義種子投資成為風險創投的一個新類別。種子投資不同於傳統投資,它只支持少數幾個創辦人,他們有個構想,或是一個基本上沒有客戶、也沒有過去財務資訊的初期原型。
我們的創投團隊有幸成為最早的投資人,投資並參與過去 20 年來一些有重大突破的新創公司最初階段的活動,包括:X(原本的推特)、Twitch、Okta、Lyft、Rappi,以及其他許多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或是對知名大企業營運扮演關鍵角色的新創事業;遺憾的是,我也錯過不少做出重大突破的公司。稍後我會再討論。
身為種子投資的參與者,我們的風險概況非常特殊。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大部分的投資會輸掉全部的錢,把期望寄託在某個新創公司偶爾大獲成功的巨額報酬。
本書要讓你重新思考,為何只有少數新創公司可以超越平凡,做出非凡成果。我們首先要觀察打破常規的創辦人為何想的跟人家不一樣:他們的構想為何能給他們力量去拆解和顛覆現況,而不單單只是改進既有的東西?接著,我們要探討,打破常規的人怎樣做的跟別人不一樣:他們如何把志同道合的人拉進他們的行列,激發行動來散播他們的理念,最終重新定義人們該如何去思考、感受和行動?本書目標是把這些洞見凝練和整理,化為實用且可行的步驟,提供讀者們在自身努力的事業上直接應用。
第一章提出本書的核心問題:有哪些非顯而易見的力量,推動顛覆現況的構想?打破常規的創辦人如何成功將這些構想傳播給其他人?打破常規的原則什麼時候會和許多新創事業的最佳實作方法相矛盾?
在第二章,我們要說明拐點(inflections)如何成為新創事業引發激烈變革的背後力量。在第三章你也會看到時機的關鍵重要性,以及你如何把它轉化成優勢。我們將探討一些看似良好卻失敗的新創事業構想,原因在於它們缺少足夠強大的拐點來助長成功。
你的新創理念背後固然需要有強大的力量,但是要達成非凡成功還需要更多條件。第四章和第五章說明為何你的構想還需要包含一個洞見(insight);這是連最優秀的創業家都往往會忽略的一個重要關鍵。洞見提供獨特性,幫助你擺脫競爭。我們將說明,為什麼新創事業要打破常規,就必須有非共識的(non-consensus)且正確的洞見。
圖片來源:Pexels
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我們要強調為何「活在未來」是通往最強洞見的最可能途徑。我們要解釋,「活在當下」與「活在未來」的差異,並規劃可操作的步驟來推動你聚焦在未來的情境中。在第八章和第九章會說明,如何跟你潛在的初期信奉者測試你的洞見。你將明白,避開可能固守現有規範的人,並向符合你的核心願景想法的人尋求回饋,兩者至為重要。我們也將協助你釐清,你的構想是否在正確的早期支持者圈子裡吸引到必要的熱忱支持,這可以印證你打造新創事業所投入的承諾和犧牲是合理的。我們在許多章節提供壓力測試,挑戰你的理念是否真正具有推翻既有模式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把關注的重點從打破常規的構想,轉向必要的決定性行動,如此才能將這些概念轉化為真實世界的成功。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我們要說明如何招募你的共謀者,他們是一批最早、真正的信徒,可構成你早期新創團隊的核心、你的早期客戶和初始的投資者。在第十二章,你找到最早期的真正信徒,開啟你的創業運動。第十三章要說明,有效的說故事方法如何帶動這場運動的活力。第十四章我們要說明,對有意開創新局的人而言,不合群、不討人喜歡是一種長處,而非缺陷,並說明這種人跟單純惹人厭的混蛋有何區別。
我們在第十五章強調的是,打破既有模式不只是新創公司要做的事,較大型的公司也可以把這些概念應用到它們的新產品和事業線。我們會探查善於應用這套方法的公司。
我會深度探討幾個新創公司,包括Lyft、Okta、X/推特、Twitch和Airbnb,同時簡單介紹其他幾家公司。我選擇深度討論這些新創事業,是因為在它們建立重要里程碑,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品牌之前,我看過它們最原始的樣貌,見識過它們摸索未知領域、逐漸成形所經歷的混亂。彼得和我都意識到,我們是在這些成功的創辦人和他們的新創公司成功之後,才在描述他們如何打破常規。這些例子不只提供好故事,也一窺那些反抗傳統的人們的世界。你們的路徑會有所不同,每一個打破常規的新創公司都體驗一場獨一無二的旅行。
不是每個人都滿懷希望看待新科技和它的創造者,心存懷疑和愛批評的大有人在。我們同意必須綜觀全貌:看科技的成功,也要看它被過度使用的負面影響。然而,既然我們要求自己誠實面對問題,就必須承認科技進步不僅是歷史發展的背景,它們本身就是歷史的主角。熟習用火、農業的初創、城市的興起……這些不只是故事的注腳,也構成人類進步的核心。少了這些跳躍式的進步,我們的日常生活將和遠古時代一樣,僅限於關注眼前生存的基本需求。
所謂未來,並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因為我們才發生的事。一旦有人敢用不同的方式取代舊方法,未來才會出現。如果你接受蕭伯納所主張「不合情理的人」的觀點,也就是打破常規者的思維模式,將可從這些概念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違背你一開始的本能直覺,以及你的父母、導師、支持者對你的教導;然而,這正是它的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