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朱仁宗在《起厝》中提到「家」,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最溫暖的避風港。2020 年,朱家老宅進行了第三次重建,象徵著這個家族的深厚羈絆與代代傳承。也期許自己在朱宅 3.0 之後,能夠把桂田也經營成一個能夠為更多家庭創造幸福的企業。
我是一個「起厝」(蓋房子)的人,也是一個對「厝」(家)充滿著感情的人。
我這輩子經營的事業,都是從「厝」的概念衍生出來的——我的創業之路,從賣建材、做營建,乃至於開飯店,都與「家」有關。
而家族的羈絆,更是成就我人生最核心的力量。他們給我的親情,讓我得以從一個臺南大社養豬人家的庄腳囝仔,白手起家成為年營業額超過幾百億元集團的主事者。
我把公司命名為「桂田」,也是基於對父母親的感恩與孺慕,所以從爸爸朱炎田、媽媽張月桂名字中各取一字,做為我公司的名字。沒有他們,就沒有桂田,沒有這一切的故事。
承滿回憶的樓仔厝
2020 年 12 月,我們朱家大社的老宅舉行改建的動土典禮。
這間老宅是我的「起家厝」,對我來說意義良深。
跨入營建業多年,我蓋過無數廠辦和住宅,但嚴格說起來,這間二丁掛的樓仔厝(兩層或是兩層以上的房子),或許才是我人生中親手蓋的第一間房子。
樓仔厝旁邊本來是豬寮,附近則有一個小小的三合院,那是我出生以後才蓋的房子。但是空間實在不夠用,全家六口人晚上只能擠在通鋪上睡,加上後來蓋了豬寮,全家總動員開始養豬,我國小五、六年級以後,乾脆就搬到豬寮住,吃飯時間才回三合院跟家人一起用餐。
我入伍前,我爸想在豬寮隔壁蓋一間新房子,好讓我將來娶妻時有個像樣的地方住,我到現在還清晰記得爸爸當年說這話時,又是逗趣又是慈愛的神情:「啊無哪一個查某囝仔會想要甲你住在豬寮?」
雖然我們有請泥作師傅幫忙,但是其他工序,則多半是我跟爸爸一起合力完成,當然,我媽媽、姊姊們也參與了許多工作。這間房子是我們全家人的共同作品,真的是名符其實在「建構」、「打造」一個家。
我後來在這間我們全家人協力建造的樓仔厝結婚、生子,也在這裡創業、發展,我的姊姊們也是從這裡出閣,我的孩子們也是在這間房子裡長大,這裡承載著太多我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
多年後,我有了一些成就,為全家人蓋了更寬敞舒適的房子,但這裡,仍舊是我們的根、我們的起家厝。我的兩個兒子結婚時,我們還是回到這裡完成結婚儀式,拜天公、敬謝天地祖先,誠心祝禱:「咱後代子孫今日有大喜事,保庇咱大家平安順利、開枝散葉。」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戀家的人,對我來說,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比親情更重要。我覺得自己最幸運的地方,不是擁有多少功業或財富,而是一家人和睦美滿、心都聚在一起。2020 年,我決定要改建大社朱家老宅。如果說三合院是朱宅 1.0,我跟爸爸所合建的樓仔厝是朱宅 2.0,這一次要催生的就是朱宅 3.0 。
30 幾年前建樓仔厝時,我們父子只有兩雙手,什麼都要自己來,但現在,我擁有一家旗下有十間公司的企業集團,營業額已經達到幾百億元,有著一流的建築師、設計師,以及眾多專業的營建人才,為我實現朱宅 3.0 的想像。
有人問我,這算不算是一個「衣錦還鄉」的行動?
對我來說,與其說是「衣錦還鄉」,倒不如說,我想藉著改建我們的起家厝,讓全家人的心能夠更緊密結合。我一直期許自己能夠扮演家族中「桶箍」(將木桶片箍住的鐵線圈)的角色,把不同的「桶片」(家人)兜攏、聚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堅固的容器。既然我有了一些小成,何不應用我的資源,賦予我們起家厝全新的意義?讓朱宅 3.0 成為一處永遠的家族基地,讓各自成家的家人們有地方能夠回來團聚,同時,也是一個溫暖的招待所,款待我們最特別的客人。
把家的祝福傳遞出去
動土大典那天,我們四代人齊聚一堂,以及許多親朋好友,一同見證這薪火相傳的一刻。
看著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回憶翻湧而來。
小時候,颱風天停電,我們全家人睡在通鋪上,姊弟四人簇擁在媽媽身旁,聽她繪聲繪影地講靈異故事,大家又是害怕又是想聽,緊緊挨著彼此,完全忘了外頭有狂風暴雨。
老家還有個古董菜櫥,那是媽媽的嫁妝,以前媽媽煮好菜以後,會把菜餚先放在菜櫥裡,一來保溫,二來防蠅,但防不了兒子來偷吃,我總是一下課或一下班,就跑到廚房裡,打開菜櫥先嚐為快,讓媽媽又好氣又好笑。
老家門口還有棵芒果樹,早年是用來拴牛的。爸爸經常會在吃完晚飯後,拉張長板凳在那裡泡茶、吹口琴,媽媽在廚房洗碗,我認真為客戶算圖(計算建築工程的各項工程量),我太太幫我記帳,我兒子則在客廳寫功課……,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幅全家福的美好景象,仍深深鐫刻在我腦海,只要一閉上眼,就彷彿可以感受到那時夏夜裡徐徐的涼風,風中還迴盪著爸爸悠揚的口琴聲。
要拆掉這充滿回憶的朱家老宅,大家當然會有滿滿的不捨,但與此同時,又有滿滿的歡喜,期待著朱家的未來,會有一番新氣象。
30 年前,從朱宅 2.0 這間起家厝開始,我慢慢變成一個專門為別人起厝的人。
我帶著家庭給我的力量走到今天,期許自己在朱宅 3.0 之後,能夠把桂田也經營成一個能夠為更多家庭創造幸福的企業。
願「家」能夠成為每一個人一生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