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清大校長高為元在《一輩子的問題》中分享屬於自己的故事,從認識自我、突破舒適圈,到理解人際連結的重要性,他在書中反覆強調改變思維方式和角度的重要,或許可以試著避開世人眼裡最平坦的路,選擇適合自己、更能激發個人興趣和勇氣的難題。
這本書起源於我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的一次談話,那時我剛上任淸華大學校長不久,高教授和我都有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系統任教和多年海外生活的經驗,我們談得十分投契,話題很快轉向自我認識和身分認同。高教授說:「何不將這些感悟寫成一本書?」感謝他對我的信任和鼓勵,也感謝天下文化同仁的投入,給我一個分享生命體驗的平台。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自傳,內容章節也沒有按照時間排序。我想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命題說起。
比如第一部,關於認識自我,關於「做你自己」,看來稀鬆平常,做起來實在不易。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連串選擇,小至三餐吃什麼,大如畢業後的職業取向。周圍的人不斷提供建議,又有五花八門的各種資訊、諸多專家的分析,源源不斷出版的自助書,太多聲音告訴我們要怎麼想、怎麼做。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堅持聆聽內心聲音,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實在太難了。
人的本能是懼怕艱難,逃避問題,傾向選擇最平坦的路,但未來無法預料,誰能保證現在看似平坦的路未來會一路順遂?但未來也並非完全不能控制,我們現在的努力何嘗不是為了將來有更多主動權?
我在書裡反覆強調改變思維方式和角度的重要,或許可以試著避開世人眼裡最平坦的路,選擇適合自己、更能激發個人興趣和勇氣的難題。選擇難題,就是選擇自己的路。用心選擇的過程中,請先傾聽內心聲音,不要用別人的尺來衡量自己的價値,才能發掘潛藏於內心的勇氣,成為奔赴目標的原動力。
第二部的標題「沒有人是孤島」簡單明瞭,不妨以常見的「六度分隔理論」為尺,衡量自己與他人的連結。
我們和任何人都能有不同程度的連結,儘管雙方距離遠得像活在不同世界。不能小看自己做的每個選擇,再小都會影響他人,同樣的,他人的各種選擇和舉動也會或深或淺影響我們。
我想大家都有陷入低谷的時候,會盼望有人伸手將我們從困境解救出來,片言隻語或舉手之勞,都是身處困境之人重燃希望的契機。了解人與人之間這個互動關係,就是了解每個人擁有的力量和責任,我在第三部談到的「蝴蝶效應」就是這個意思──細微的個人牽動著全體。
若要看到細微和全體之間的關聯,必然要拓寬、放大視野。「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是我童年記憶裡最著迷的圖像,這是美國「阿波羅十七號」在 1972 年 12 月 7 日從太空拍到的地球,也是人類首次從地球之外淸楚拍到這個大家園的整體面貌,每個人的家彷彿飄在蒼茫無際的宇宙中。
很多人看到這張照片時,可能會聯想到地球好圓、好藍、好亮、好大或好小,如今的我則會想到:有時候我們要有勇氣做出新的選擇,踏出新的第一步,畫出新的地平線,只有這樣才能到達以前無法抵達的目的地。一旦走遠了,回頭望去,才能淸晰看到起點,才能理解家的含義,才能思考自我定位:我是誰?我在哪裡?我還要往哪裡去?
在我 50 多年的生命裡,爸媽當年的行動和選擇對我影響巨大。回台灣任職淸華大學校長這將近一千個日子裡,我與妻子及兒女聚少離多,但他們一直支撐著我的世界、我的所有。
這本書獻給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