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人對未來感到焦慮,特別是擔心 AI 取代人類工作。清大校長高為元在《一輩子的問題》分享了他對面對未來的不安的見解,強調未來不是已經確定的終點,而是由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塑造而成。他鼓勵人們每天進步百分之一,以長期努力來塑造自己想要的未來,並透過運動和生活習慣保持平衡與內心的平靜。
這幾年與年輕學子或家長溝通交流時,經常感受到他們對未來有著強烈的焦慮與恐懼,原因之一是 AI 科技的快速發展,深怕自己的競爭力不足,會被 AI 取代,無法在未來的世界生存。會因為未來而感到不安的人,往往是假設未來已經成形,卻不確定那到底是什麼,擔心無法接軌,又不知道能做什麼,才會這麼恐懼。其實未來還未成形。我們現在所想像的未來,往往是此刻所做的事情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結果。未來並非是早已成形等著我們走去的終點,所以不需要擔心能不能與未來串接,相反的,只要每天都做一點點,我們想要的未來,就會慢慢累積成形。
每天進步百分之一,形塑你要的未來
「1.01365 = 37」,也就是 1.01 的 365 次方。試著把這個算式套用在讓自己努力進步的邏輯上,可以解釋成:每天進步百分之一,一年 365 天下來,就會成長 37 倍,十年之後就是 5,929,448,572,069,371 倍。雖然 1.01 看起來非常渺小,但是只要投入的時間夠多,一點一滴持續累積,就可以匯聚成驚人的能量。我有幾個持續很多年的日常習慣,包括運動、記帳、煮飯,還有居家打掃。
自從養成這幾個習慣之後,除了極少數非常特殊的例外情況,我每天都會撥出時間去做這些事。很多人好奇我是不是有時間管理的妙招,才能在繁重的工作中,依然天天維持這些習慣。對我來說,做這些事就像每天都要刷牙、洗臉、上廁所一樣自然。因為長期而持續的維持這幾個習慣,為我帶來難以計量的正面影響,不只實質上讓生活過得更好,也帶給我很多快樂,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巨大的成功,通常是長時間累積的成果。
老天爺很公平,每個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時,至於夠不夠,完全看個人怎麼規劃利用。現代人很忙碌,手中總有很多任務要完成,但慶幸的是每天都有 24 個小時,我們可以區分出哪些事是當下非做不可,哪些事不必急在這一刻完成。如果有一項工作今天不想做也沒關係,可能它的重要性沒有那麼高。
剛接任淸華大學校長時,我有機會去參加三天禪修,期間完全不能使用手機,全程禁語。我原本擔心學校要是臨時有急事或者突發狀況,可能無法及時收到通知,還特地做了一些安排。結果這三天世界照常運轉,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這個經驗提醒我,有時候我們以為某件事非常重要,非得馬上完成不可,但事情往往沒有想像中急迫。我當然不是建議大家躺平什麼都不做,而是提醒自己不要過度緊繃,在事件發生當下,先盡量找出各種可能性,進而區分出「緊急」和「重要」的次序。
有些時候,事情的確會一件接一件的來,感覺必須儘速滅火,馬上處理,但絕大多數的事件,不至於連幾分鐘也等不及。因此當我們的情緒起伏很大,或是情感波動強烈時,最好不要直覺式、反射性的立即做出反應。盡可能給自己五分鐘或十分鐘的時間平靜下來,找回理性和邏輯,然後再做出相應的判斷,其實幾分鐘的緩衝往往就能做出更冷靜客觀的決定。
運動幫助我靜心沉澱
我大概是讀研究所時開始重視運動的,至今大概有 30 多年了。眞正促使我開始運動健身的原因早已記不得,不過當時還年輕,可能總是比較在意外表,也許是希望透過運動健身把身材練得好一點。一件事情做 30 年,不太可能一點變化都沒有。當初的運動方式和型態至今多少有些調整,以前住國外時,我喜歡在戶外跑步,回台灣之後,我就傾向使用室內跑步機。運動健身的習慣為我帶來很多好處。
有時候工作繁重,下了班實在沒什麼力氣,又或是身心狀態不好時,總想偷個懶,忍不住跟自己說:「喔!今天膝蓋眞的好痠喔!」但或許已經養成習慣,即使再累,我還是會堅持一定要運動。每次運動完,雖然流了一身汗,看起來很狼狽,可是往往會讓我發自內心感到快樂與平靜。有時候狀態不好,重量訓練實在舉不動,我也會跟自己開玩笑說:「哇!今天的地心引力好像特別強大!」因為知道狀況不好,就不會硬逼自己非得練多久或一定要扛多重,而是去做可以做到的程度,一來避免運動傷害,二來反正明天還會再來運動,等狀態比較好的時候,就可以運動得久一點,扛得重一點。
雖然有些事情不急著今天做,不過運動對我來說,是每天都不想放棄的事情。這些年,我開始了解運動對我之所以重要,是運動時,我可以專注的跟自己待在一個時空環境裡,完全只有自己。運動成為我每天靜心沉澱的歸零時刻,而不只是純粹體力的鍛鍊。現代人很少有機會跟自己對話,所以我運動時,就可以好好自我對話。我每天運動超過一小時,這段時間,不刻意想工作或其他生活上的事情,而是專心跟自己在一起。雖然難免會有些事情在腦海中來來去去,但我盡可能集中精神在每一個動作,專注當下。對我來說,那有一點像是在靜坐、冥想或是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