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清大校長高為元在《一輩子的問題》中感慨人生的變化往往是一瞬間的事,但一瞬間的變化,卻又經常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一定都曾經回頭去看以前做的一些小事,赫然發現竟然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尤其是看到那麼多人事物可能一夕風雲變色,就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不需要那麼執著,沒什麼非得如此不可。
做好眼前能做的事情就好了
很多人問我,未來是什麼樣子?未來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現今有很多人把 AI 看成幾乎等同於未來的代名詞,一方面期待 AI 的發展,另一方面憂心 AI 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的問題。太多對未來的憂慮,彷彿未來已經成型,一切似乎早已定案,我們只能想著該怎麼去配合,好避免被淘汰。
事實並非如此。
也許我們現在正處於時代交接的關卡,可能就要進入一個新世代,或者說知識體系開始產生變化,下一個新階段或新循環即將展開,所有正在學習成長的年輕人在建構自我的知識體系時,的確會有很多不安和困惑。
事實上,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靑銅器時代……,一路發展到現代,本來就充滿各式各樣的變革,如果跳脫人類歷史,更早還有恐龍存活的侏羅紀、三疊紀等,我們根本沒辦法確知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時代,就好像 2020 年之前,根本沒人知道 COVID-19 會顚覆全世界。假設眞的有時光機,讓時間倒轉回到疫情暴發前的一個月,就算有人預告一個月後大半個地球會因為一個病毒而停擺,也沒有人會相信。
未來永遠都在未來,明天也是未來,一個小時之後也是未來,我們完全不會知道下一分鐘要發生什麼事,因為未來還沒有成形,迎接未來的最好準備就是著眼在此刻、當下、現在可以做的事,盡力把事情做好。
其實未來就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現在,所以實在不必也不應該抱持對未來的恐懼,而忽略了現在。因此,當 AI 發展熱烈到很多人將其當成唯一的未來,甚至把自己的未來限縮在迎接 AI 的到來,其實是倒果為因,顚倒了順序。
今天 AI 很熱門,說不定明天就被其他更厲害的科技替代。既然未來就是現在的建構,如果你對 AI 有興趣,相信這是很有潛力、很好的工具,可以應用在未來世界,那就好好去累積培養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但如果你不認為未來一定是 AI 的世界,這個世界也還有無限多的其他面向,値得發展和探索,日後說不定會發明出比 AI 更厲害的工具,這是現在誰也說不準的事。
不要一直擔心未來會是什麼樣子,未來不是搭捷運就可以抵達的終點站,事實上,未來根本還不存在,只有聚焦當下才是眞正可以做、也應該要做的事。
過去已經發生,沒辦法改變;未來還沒發生,所以沒人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與其一直想著未來而不知道如何是好,不如看淸楚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做什麼,把精力和心思用來做好眼前可以做的事。
人生的瞬間變化是長期的累積活在當下,不要一直想著未來,這樣的觀點聽起來似乎很消極,但是今天種下一顆種子未必能直接收穫果實,過程可能有更多不知道或沒預期到的事情會突然冒出來。因此面對不可預期的一切時,不妨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學著平和看待,那麼就算未來再怎麼不確定,也不至於產生強烈的恐懼。
人生的變化往往是一瞬間的事,但一瞬間的變化,卻又經常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一定都曾經回頭去看以前做的一些小事,赫然發現竟然有如此深遠的意義,尤其是看到那麼多人事物可能一夕風雲變色,就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不需要那麼執著,沒什麼非得如此不可。練習不要太顧慮當下的缺乏,也不對未來總是充滿憂心,就去做好自己現在可以做的事,或許才是面對未來最務實的方法。
這幾年每次看到爺爺當年寫給我的郵簡、爸媽寄來的信或是小姑姑送我的卡片等,就想到那個時候打越洋電話那麼貴,又沒有電子郵件,更沒有社群軟體,一切都那麼局限,可是在那樣的局限當中,我們還是可以做些什麼,就像這些家書,是家人們手寫在紙上,貼上郵票,投入郵筒,再經由很多人的協助,才能飄洋過海送到我手上,這麼不容易才送達,顯得背後的心意那麼可貴。如今我無論住在何處,這些信件總是跟著我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成為我生命中很珍貴的資產。
今天不管我們站在什麼位置,盡力做好分內的事,發揮最大的影響力,就算時間不長,只要盡力就已經很足夠、很好了,就像我擔任淸華校長,最長也就是兩個任期,頂多 8 年,期間我能做的事情就算影響不是即時的,也不表示我的努力沒有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好像住進一棟房子,在其中待久了就會覺得一切普通到不行,察覺不出這棟房子有什麼特別,但是當有一天離開了,也許才能體會它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告訴自己,不要想著去做未來會需要的事,而是把現在所能做的、該做的事情做好,因為未來就是現在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