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最新著作《張忠謀自傳(下冊)》透露,2006 年是台積電破紀錄的一年,營收近百億美元。隔年,高盛集團合夥人宋學仁來訪,提出與台積電管理階層結盟做「管理層收購」。張忠謀坦言,「我沒有想到的是:『居然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也會發生在台積電頭上。」
台積電在台灣成立的第 2 年,1988 年,在美國發生了金融史上首見的「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 案。一個大規模上市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 Nabisco) 的 CEO,為了要炒高公司的股價,並增加自己的持股比例,與一「金融機構」結盟,企圖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錢,收購所有市面上該公司的股票,而且仍由自己經營——這就是所謂「管理層收購」。這樁案子的結局呢?股價被炒高了,但收購者不是該 CEO 結盟的金融機構,而是另一家「私募基金」。CEO 反而失去了他的職位。
雖然這樁「管理層收購」案並沒成功,但此後不少此類案子都成功了。我沒有想到的是:居然「管理層收購」的可能性,也會發生在台積電頭上。
2006 年是台積電破紀錄的一年,營收近百億美元,營業淨利近 40 億美元,當時市值(每股股價乘以股票總數)已超過 500 億美元。2007 年 2 月 2 日,高盛集團合夥人宋學仁來訪,建議高盛銀行結合別的金融機構,再加上向其他銀行的貸款,便可與台積電管理階層結盟做「管理層收購」。宋的說辭是:
(一) 總共出資 700 億美元,收購市面上所有台積電股票,但管理層已擁有的股票除外。而這 700 億美元的資金約一半來自貸款。
(二) 對管理層的好處是:藉貸款的槓桿作用,可以增加我們的持股比例。
(三) 貸款利息(當時約為 8 %)可以用不發股利省下來的現金支付。
(四) 公司的資本支出、員工紅利等都可以不變。
聽了宋的說辭後,我答應考慮。一星期後我照原定的行程去舊金山做一次演講後順便去了紐約一趟。專管此類購併投資案的高盛資深合夥人康奈爾(Henry Cornell)及他的副手弗里曼(Rich Friedman)也是一位資深合夥人,來我紐約家討論此案。他們的言辭與宋大致符合,但對此案是否能做成,似稍較宋保留。
在此之後,我從紐約去德國法蘭克福,參加思愛普(SAP)的企業領袖會議,再回美國紐約,之後又去波士頓,參加MIT的理事會及經濟系的「訪問委員會」,然後才返台灣。返抵台北已是 3 月 4 日,在這將近一個月的美歐旅程中,我有空閒時常在想這「管理層收購」案,所以在返台時,對此案已有相當定見,但仍請台積電財務處長做數字分析,並與 CEO 蔡力行有數次討論,蔡自 2 月知悉此案時即表示反對,我在 3 月返台後他仍繼續反對此案。
3 月 8 日,康奈爾來台,與宋學仁到我辦公室,要聽我的決定。我告訴他們:我們不做!宋有點失望,但康奈爾卻有如釋重負的表情,並對我說,通常管理層非常熱心要做「管理層收購」,我是稀有的不願做者。
其實我不要做的原因很簡單,主要的只有兩個:
(一) 財務規畫太勉強。所謂「員工紅利、資本支出、研發投資一切不變,只把股利轉做貸款利息」簡直不可能。事後證明這個判斷是對的,因為貸款 300 多億美元,利率 8 %所要付的利息的確比後來數年台積電所發放的股利多。
此外,若做了「管理層收購」,台積電就會變成非上市公司,籌措資金的管道只會剩下股東增資與借款。因為股東數目有限且已投入龐大的資金,增資機會不大。又因為舉債金額已非常高,能再借的也有限。而且原本借我們 300 多億美元的銀行團,勢必要求嚴格的貸款條件,不僅大部分的資產得抵押給他們,對財務比率的要求也會很多。
如此一來,如果營業淨利有任何風吹草動(事實上,次年,2008 年市場就不景氣),必將影響我們資本投資及研發投資。
(二) 「管理層收購」是一個對管理層富有誘惑性的名詞,但是真正的收購者是出錢的財團,收購假使成功,公司的主權也在他們手上。我自 1988 年雷諾納貝斯克案後,就常注意類似的案件,在 90 年代,曾有機會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主管此類投資的經理人請教,他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一旦管理層同意參與『管理層收購』,管理層就失去控制。」
總之,在 2007 年 3 月,我覺得台積電在公開上市的環境下,大有可為。如果做「管理層收購」反而綁手綁腳。至於管理層持股比例低,那就把公司市值做大嘛。
事後看來,2007 年「不做管理層收購」的決定絕對是對的。2、3 年後,我們看到市場成長的機會,迅速地增加資本投資幾乎 3倍,不僅花光所有的自有現金,還要舉債,當然相應的結果是連續多年快速的成長——假使我們當年做了「管理層收購」,收穫這樣的獲利與成長就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