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凝視焦慮》作者擁有20年臨床經驗,他表示幾乎所有人的情緒行為可以大致歸類為四大類型:心盛型、心衰型、心苦型及嚴重心苦型。本書中提供具體策略,幫助讀者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並學會將焦慮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基於筆者 20 年的臨床經驗,幾乎所有人都可歸入四個廣義的「情緒行為健康」類別:心盛型(flourishing)、心衰型(languishing)、心苦型(distressed),以及嚴重心苦型(severely distressed)。更精確的說,任何人在某個時刻的狀態都屬於這四大類型之一,也可能在不同人生階段從一個類型轉換到另一個。
第一類心盛型的人,並不見得時時處於正向成長的狀態,人在生命進程的任何時間點都可能有所成長,而所謂心盛,指的是在生活的各個面向都處於良好狀態。這類人的自我感覺常是正面的,也沒有因為重大生活困境或生理病痛而無法支撐。但即便是心盛者,大多仍需要支持的力量,才能持續維繫心盛狀態。支持力量的來源很多,可能是朋友、家人、師長、靈性導師或宗教領袖,也可能是勵志書籍(例如本書)。
第二種類型雖非臨床定義的苦惱,亦非心盛。我認為最貼切的形容用語是華頓商學院心理學家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在疫情期間刊登於《紐約時報》文章所使用的「心衰」一詞。根據他的描述,這類型的人總是感覺「無所謂、了無生趣、漫無目標」,因此在各種生活壓力之下更難保持開朗的個性。上述心盛者需要的支持力量,心衰者也都需要,而且需要得更多,可能還需要互助團體、心理健康檢查,甚至偶爾要尋求專業心理諮商,以檢視情緒行為,取得進一步的應對策略。
第三、四種類型的人,在臨床定義上已經需要定期接受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第三類心苦型的人,已經有一種以上的心理失調症狀,例如焦慮、憂鬱,或是有喝酒或嗑藥習慣。不過,在這些症狀的影響下,只要有基本程度的專業協助(例如每週一次治療、服用一到兩種一般型精神疾病藥物),大致上仍能規律度日並照顧自己。他們算不上快樂,但該振作的時候還是能起床、上班、洗澡、刷牙,以合理的規律程度從事日常活動,且不至於出現重大自戕行為(自殺或自我傷害)。
第四類嚴重心苦型的人,需要高強度專業協助才能維持行為能力與自身安全。他們通常需要每週多次的密集治療,在積極協助下服用進階型精神藥物,也可能需要居家照顧或入住精神醫療院所。當然,這些醫療處置的目的都是幫助他們進行修復,並回到健康狀態,讓他們可以轉換到心苦、心衰,甚至心盛類型,所幸這類成功案例並不少見。
如前所述,所有四種類型的人都需要指引、支持、協助,方能維繫情緒健康。即便是心盛者也需要支持,才能繼續維持在這個令人稱羨的類型。此外,多數人在一生當中也確實都浮沉於各個類型之間。我曾見證許多嚴重心苦的患者,從需要入住精神醫療院所的狀態,最終轉換到心盛類型。相反的,我也看過長達數十年維持心盛狀態的人,卻因災禍突襲而落入心苦,甚至是嚴重心苦的類別。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你無法兩度涉足同一條河,即便是同一條河,你亦非往昔的你。換句話說,世間唯一的常數正是「無常」。
本書內容適用於所有四種類型的人。心盛者也常有焦慮,若能學習如何駕馭焦慮,會更易於自我覺察、拓展情感連結,並發揮更多潛能。心衰者自然也能受益於本書,你若總覺得提不起勁、缺乏動力,並因此自責而更加無法振作,本書將告訴你:焦慮不僅正常,還是自我成長的內在力量。
對於心苦與嚴重心苦者,本書提供許多實用、有效的策略,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焦慮。唯一必須提醒讀者的是,本書不可能納含所有解方,心苦或嚴重心苦者必須同時尋求心理或藥物治療等專業協助,畢竟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完全取代針對個人的專業心理治療。
總之,本書提供讀者化焦慮為成長力量的法則,任何人都能從中獲益,但某些人也將需要其他支持力量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