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凝視焦慮》提到許多人感到焦慮時,其實並不能確知自己擔心什麼,其實內心深處常隱藏著更大的恐懼,但人們傾向逃避和自我欺騙,不願直面痛點中最敏感的部分,唯有當我們謙卑地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與不可控,才能產生內心的平靜,更加堅韌且從容以對。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許多人感到焦慮時,其實並不能確知自己擔心什麼。他們說「不想生病」或「不想變窮」,常只是表面問題,其實總有更深層的恐懼存在,卻下意識自我欺瞞那不存在,這是第三章討論過認知逃避,其實就是不願意思考痛點中最敏感的問題,因而沒有去處理自己真正害怕的事;我們太專注於避免發生危險,以致於無法釐清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恐懼。
然而,在恐懼感產生時,為了有效運用暴露法,我們必須深入檢視自己究竟擔心什麼。例如,某些人有財務焦慮,實際上卻是擔心自己不再被他人重視;有健康焦慮的人其實不見得在乎罹患疾病,而是擔心親人被自己拋下後沒人照顧。
我最近治療一位深恐自己發生事故的年輕父親,我們討論他的恐懼,他的聯想可以追溯到童年。他有個朋友年幼時就在一場車禍中失去母親,從此艱困的成長。因此,這位患者內心深恐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樣際遇。在我們具體討論他的恐懼之前,他甚至不曾察覺這個根源往事,他一心想免於痛苦,表徵就是過度憂慮自身健康。經過一番討論,他意識到終究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死,因此也無法控制孩子會受到什麼的影響。所以,對疾病的擔憂不再是治療重點,我們轉而討論孩子失怙的可能性。直面恐懼雖然令人難受,卻比完全逃避它要容易一些。
另有一個案例也證明了原以為的財務焦慮其實與金錢無關。艾倫最初來求診時,我對他的診斷完全錯誤。他是曼哈頓中城的財務經理,表徵看起來就是典型的對金融市場的擔憂,進一步探索才發現,市場可能崩盤的壓力造成他擔心在情感上無法給妻兒足夠的陪伴。我再進一步詢問,才觸及了問題核心。他透露孩童時期曾遭受哥哥持續多年的性騷擾,除了強烈的羞辱感以及對哥哥的憤怒之外,艾倫還責怪父母只關心家庭經濟,卻沒發現問題並保護他。
不過,他將多數的責任歸咎於當時的市場,他受虐的同時,金融市場也正在衰退,父母因此全神貫注於工作,並造成家中的壓力,這是哥哥侵害他的時空背景。他之所以總是必須維繫財務穩定,免得往事重現,背後的癥結正是在此。
進行擔憂暴露療法之前,必須先充分理解個案的焦慮全貌,並將之融入療程。患者若是害怕拋下親人,或無法保護他們,就必須將這些主題融入治療劇本,讓他們重複暴露其中。如果只是讓患者簡單的在心中回顧表面的擔憂,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焦慮問題,這些未解的問題也會導致療程無效。
若要接受我們缺乏掌控力的事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思考痛點的最壞結果。一旦確認核心恐懼,就反覆思之想之,做好面對恐懼成真的心理準備。例如,如果坐飛機時感到焦慮,別只是坐在那兒隨便擔心一下飛機可能失事,而是要做好應急準備,並認清以下幾點:一旦飛機升空,你甚至不能進駕駛艙,更不可能對飛機有任何影響或作用。你處於脆弱的危困狀態,身在一個鋁合金長管裡,以數百英里時速飛行,離地數千英尺,任何時刻都可能發生任何情況,成為乘客的災難。接下來你可以再想想,飛行途中只要任何一個關鍵因素出錯,會發生什麼後果。想想你的家人、你的身後、你的英年早逝、你的葬禮,以及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如果你能夠謙虛的完全接受這種程度的不確定和不可控,心中就能生出平靜的感覺,也能更堅韌的接受任何超出掌控範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