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凝視焦慮》作者羅斯馬林博士擁有臨床醫師、教育家、學者等專業背景,他創辦哈佛大學焦慮中心,目的不在於對抗焦慮,而是助患者與焦慮共存,化焦慮為力量。本文將從覺察焦慮的角度,談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凝視焦慮》作者羅斯馬林博士擁有臨床醫師、教育家、學者等專業背景,他創辦哈佛大學焦慮中心,目的不在於對抗焦慮,而是助患者與焦慮共存,化焦慮為力量。本文將從覺察焦慮的角度,談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在快節奏時代,我們的生存壓力愈來愈大,對焦慮的耐受程度也愈來愈低。不少人視焦慮為洪水猛獸,但《凝視焦慮》作者羅斯馬林博士卻告訴我們:接受自己不過是個凡人,並意識到生而為人,人類的知識與能力天生有限,只要心懷這樣的領悟,焦慮將會是自我成長的助力。
這樣的助力不只針對個人,進一步還能拓展到人際關係。無論是親子、伴侶或朋友,當你對一段關係感到焦慮,愈焦慮,代表重視程度愈高;假如你完全不覺得焦慮,很可能你其實沒那麼在意這段關係。
在意識到焦慮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改善這段關係?這裡有三個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認清焦慮的起因
你會焦慮,表示身體在提醒你無法控制他人。焦慮的起因源於失控,這時候你就要釐清,當對方不依照你的意思行事,你真正擔心的後果是什麼?這種焦慮來自你的脆弱和需求:你依賴對方,對方卻不一定能相伴相隨。
二、不憤怒,不逃避
知道自己是因依賴他人而焦慮,才有可能避開憤怒或逃避的狀態。憤怒和逃避是焦慮觸發的下意識反應,只是憤怒造成的衝突與逃避表現出來的沉默態度,對人際關係一點幫助也沒有。
三、站在脆弱的位置表達需求
當你已經看清自己的脆弱,再來就要接受自己的脆弱,然後提出需求。在一段關係中,很多時候無法盡如人意,但只要盡可能誠實表達你的需要,對方往往會因為共情而支持你、回應你的需求。
你可能會問,完成這些步驟後,如果雙方關係還是沒有改善,該怎麼辦?
回到文章開頭所強調的,我們畢竟是凡人,所有關係都會有終止的一天,也不是每段關係都必須延續。當你已經承認焦慮、避免訴諸憤怒或逃避、接受自己的脆弱、表達自己的需求,那麼,你就可以問心無愧的告訴自己:「這段關係,我努力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