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凝視焦慮》一書中提到,與我們關係最親密的人通常是能夠與我們進行「情緒協調」的人。情緒協調包含四個步驟,從認同到回應。而情緒協調的培養始於與自己的關係,需先學會重視並在意自己的情緒。這不僅是察覺自己情感的學習過程,更是與所愛之人維繫和諧與親密互動的關鍵因素。
情緒協調
你最親近的朋友是哪些人?你喜歡與哪幾位家人相處?你成長期間最喜歡的老師是哪幾位?你若有幸擁有一位心靈導師,他該有哪些特質,才能了解你的感受?
你喜歡的人想來都重視你的情緒、理解你的感受,且能持續以適切的方式真誠回應你的情緒。他們很可能也都有親身經驗做為借鏡,因此能了解你的情緒全貌,並照顧你的需求。簡而言之,與我們關係最親近的人都是與我們「情緒協調」的人。
此處的「協調」(attunement)意指接納或覺察,就字源而言,是由 at(在)與 tune(調和)兩個字結合而來,所以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處於和諧狀態」或「進入和諧狀態」。確實,當我們的情緒被旁人理解、受到旁人關懷,就是一種和諧情境。
依附理論的心理學證據已經指出,你若想成為親友最信任的夥伴,必須有能力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更要以同理心去回應他們的感覺。只是知易行難,情緒畢竟微妙,本質上就不是理性產物。情緒也是抽象的,包含了直覺與猜想的成分。人們常說女人生性比男人多些直覺,彷彿那是基因學或心理物理學的天性。即便說對了一部分,也是因為西方女性通常比較願意花時間去解讀他人或彼此的情緒狀態。如果我們都能花更多時間「收聽」他人的感覺,在各方面的直覺判斷就能更準確。所以,情緒協調是一種可實習、甚至可測量的能力。
「協調」與「心智化」類似,卻更進階。協調不僅止於關懷他人的心理狀態,你的回應方式也要令人感覺到你心有戚戚焉。情緒協調是更繁複的過程,包含情緒覺察、同理心,以及真誠回應。
情緒協調可拆解為幾個過程。第一,認同他人的情緒很重要、值得被關注。第二,花時間關注、觀察、思考、解讀他人的情緒,辨識他人的行為背後蘊含了什麼,不被他們當下外顯的感覺干擾。第三,根據觀察結果與對方坦誠的談談他們的情緒,給他們機會交心,若他們無法清楚描述感覺,就從旁提供協助。以上這三個部分與「心智化」十分類似。
第四,「協調」也包含「回應」他人的情緒。朋友與同事若傷心,你可以設法了解是什麼原因在困擾他們,然後以適當的方式給予回應。如果他們焦慮,你可以設法讓他們平靜下來,例如跟他們談一談。當他們生氣了,你需要找出原因,並處理令他們生氣的環節(同時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受到負面影響)。
以上這些過程,特別是對旁人情緒給予真誠回應,都需要持續的練習與專注,以及對情感關係的承諾。我們經常花大把時間研究最適合居住的地區、最符合預算的車子,或是下一步職涯發展,同樣的,要做到情緒協調也需要認真投入時間與精力。特別是當前社會認為生產力與工作成就才是人生價值所在,所以多數人都需要更多的練習,才能學會如何恰當的回應同事、朋友、配偶,或伴侶的情緒。
培養情緒協調必須從你與自己的關係開始,必須先重視、在意自己的情緒,花時間理解自己的感覺,並且能說出來,讓感覺更明確,然後花時間回應、疏理、調和自己的情緒狀態,之後才更能懂得如何處理旁人的情緒。有能力覺察並適當處理自己的感覺,是我們與所愛之人維繫和諧關係與親密互動的關鍵因素。
圖片來源:Pexels
建立情緒協調
與心智化一般,情緒協調也同樣是藝術與科學。這裡首先以一對感情觸礁的夫妻為例,說明其中的道理。
傑森與妻子凱夏在工作與兩個年幼孩子之間分身乏術。凱夏的壓力尤其大,甚至覺得無暇來診所接受治療。因此我與傑森合作,建議他與凱夏互動的時候應用四個層次的情緒察覺。
我首先問他是否注意到妻子的生理感受。他問:「這是什麼意思?她沒做多少家事,也不太幫忙照顧孩子啊!」
「是。」我說:「但你最近是否注意到她的外表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
他說:「前幾天她臉上的妝化得特別濃。」
我認為這不是觀察,而是批評。「有任何跟她平日行為不一樣的地方嗎?」
「喔!」傑森說:「她最近總是鬧鐘響了還繼續睡,所以上班就遲到。孩子吵鬧的時候,她就躲到房間追劇。」他接著說,她最近都拒絕傑森邀請她外出吃晚餐或是跟朋友聚會。說到這裡,傑森問我:「我應該針對這些觀察結果做點什麼嗎?」
「不。」我說:「時機未到。現階段你只需觀察凱夏的行為,以及是什麼情緒驅動了她的行為。當然,你如果想幫助她也可以,但現在的重點是注意她的感覺,並且讓她知道你注意到了,不是從批判的角度出發,而是以善意、支持的方式,跟她說你看見了、也能懂得她的困境。重點就是你先脫離自己的心思,進入她的心思。」
治療過程中,傑森能夠以自身焦慮來幫助他覺察凱夏的焦慮。例如,他開始注意到凱夏下班回家都很緊繃,總是咬緊牙關。他之所以看得出來,是因為他也會這樣。此外,他自己也很難拋開工作,所以能感覺到凱夏似乎更沉默,在下班時間也不停查看電郵。最重要的是,當他開始覺察並理解妻子的行為,自己也釋懷許多,他發現自己不孤單,凱夏的行為跟他一樣,都是壓力之下的正常反應。
傑森與我合作數月,持續觀察凱夏的生理感受、行為、單一情緒,最終能觀察她的複雜情緒。傑森一度在談到凱夏的時候眼眶泛淚,他說,透過凱夏的雙眼、透過她嗜睡與社交退縮的行為表現,他看到了深沉的悲傷,他知道妻子鬱鬱寡歡,卻直到現在才看見她的憂鬱已深入內心。傑森終於意識到凱夏感到全然的孤立與孤單,他同感哀傷,但他的哀傷是從同理心出發、有建設性的哀傷。
此刻我認為傑森已更加情緒協調,已經準備好,可以開始跟凱夏談她的感覺。凱夏方面的接受度也非常好,她終於能跟傑森分享自己的感覺,並感受到傑森的支持,她的焦慮立刻改善許多。他們首次坦誠對話,凱夏敞開心房,一度在丈夫面前落淚說:「我做妻子不稱職、做媽媽不稱職、工作也不稱職,我什麼都做不好!不知道你怎麼還沒拋棄我!」
兩人對話至此,傑森深受撼動,他竟不知凱夏心中如此自我貶抑。過去以來,他都以為凱夏是怪他造成她的壓力和悲傷。他此時暫停對話,思考著該如何回應。我在療程中曾訓練傑森以自身情緒為指引來回應凱夏。我問他:「如果凱夏的感覺是你的感覺,你期望凱夏給你什麼回應?」
在這個提示之下,傑森立刻知道該怎麼做了。他回到家,繼續與凱夏對話。他從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困境出發,了解了凱夏能對他開口實屬不易。站在這個立場,他自然而然便說:「我愛你,我永遠不會離開你。」這毫無疑問是他們夫妻感情的重要轉捩點。凱夏知道傑森已經知悉並回應了她最深的恐懼,她的感覺從此也會得到傑森的接受。他們彼此傾訴,凱夏深感寬慰,說:「我其實就只是想被你看見!」
在傑森的最後一次療程中,我點出一個事實:他的婚姻如今能如此順遂,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因素,就是他自身的情緒困擾。他用自己經歷過的悲傷與焦慮來理解凱夏,讓她能安心開口訴說心事。因為他懂得關注自己的感覺,也才懂得如何回應凱夏的憂慮。在後續幾週,我鼓勵傑森請凱夏談談她的家庭,以及她與父母的關係。此類話題常能勾起複雜、甚至相互衝突的情緒,凱夏也確實覺得既高興又恐懼,傑森則學著以自己複雜的情緒經驗為借鏡,對妻子的感受產生共鳴。就如任何婚姻一般,他們的婚姻依然需要持續努力,但兩人的感情已被重新點燃,也已共同步上更平穩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