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凝視焦慮》提到,壓力的不適感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長期壓力會損害身心健康。當今社會過度重視生產力和工作成就,往往忽視情感關係。我們需要學會對自己說「不」,避免讓壓力累積,損害身心健康。
從許多案例看來,壓力猶如一記警鐘,是最早出現的徵候,預先警示你情況有誤。壓力帶來的不適,可能正是救命警鐘。
心臟疾病是美國第一大死因,卻經常沒被發現。持續高血壓可能有致命危險,但也常被忽略。同樣的,許多種癌症都有治療方式,且不至於致命,前提是必須及早發現與治療,以阻止病況惡化與蔓延。同樣的道理,壓力引發了類似焦慮的症狀,正是身體在發出警訊,通知你必須做些改變了。若能注意自己的不適,意識到不適的存在,並加以處理,設法增加資源與降低需求,就可以讓生活轉向,回到軌道上。關鍵是必須關注不適感的肇因,而非加以忽略或壓抑,或像珍恩所說的「硬吞下去」。
相對之下,忽略壓力的人大多都會陷入困境。首先,長期壓力經常引發身體健康問題,包含心臟疾病、高血壓、癌症、自體免疫疾病、代謝症候群、術後併發症,以及全因死亡。然而,多數人在壓力產生初期,卻都是訴諸於「適應不良行為」 (maladaptive solutions)。
程度較輕的是沉迷於網路與社群媒體,例如持續不斷在推特批評他人或政局,自以為關心國家大事,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讓自己分心、逃避面對煩惱。程度嚴重的則可能暴飲暴食,變得肥胖,甚至染上酒癮或藥癮。
因此,我有時甚至希望患者能更焦慮一些,這些類焦慮症狀可以讓他們及早有動機去尋求協助,就能免於產生其他身心問題。焦慮帶來的不適感經常引導我們認識自己,發覺自己已經失衡,因而有機會及時導正,避免狀況惡化。
許多人誤以為關注壓力來源只會更糟,事實恰恰相反,你需能生出勇氣去面對壓力肇因,才有可能採取具體步驟去解決問題。如前所述,降低壓力的策略有兩個,也只有兩個:一是增加資源,二是降低需求。讓我們看看有什麼具體步驟可以依循。
睡眠
面對因為壓力(或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而苦惱的人,如果我只能給一個建議,那就是「提高睡眠時間與品質」。睡眠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因素,只要睡眠狀況好,幾乎就能獲得生理與心理健康。自從愛迪生發明燈泡之後,長期睡眠不足已成為社會常態,也是焦慮症如此普遍的主因之一。尤其青少年與年輕成人又特別容易在午夜過後還不停使用 3C 產品。
多少睡眠才算足夠?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指出,60 歲以下成人平均每晚需要 7 小時以上的睡眠,青少年則需要 8 小時以上,年長者需要 7 至 8 小時。少於上列睡眠時間,則等同於邀請心理健康問題的來臨!反之,在你感覺到壓力或焦慮的時候,不妨設法達到上述充足睡眠時間,先持續兩週,然後觀察有什麼差異。
為什麼睡眠有助於降低壓力與焦慮?最直接的生理影響就是幫助大腦與身體休息,在白天面對壓力因子之後重新充電,可以大幅提升你的資源。之後在第三章也會討論的另一個解釋,則是睡眠幫助你接受自己無法掌控一切的事實。人在 24 小時的三分之一時間必須睡眠、不能工作,從而知道自己能做的就只有這麼多。這個認知角度是非常有用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日復一日面對壓力因子。一旦接受自己不過是凡人,能力有天生的限制,就能學著放下,給自己更多空間。
運動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人都需要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度到強度的運動,也就是平均每週 5 天、每天流汗 30 分鐘。但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竟未提出具體的體能運動建議,或許因為如此,心理健康從業人員並不常建議焦慮或其他病症患者做運動。然而,現有文獻非常明確指出,若要維繫適當心理健康,至少需要每週 5 次、每次 30 分鐘的運動。
運動為何有助於降低壓力或焦慮?運動與睡眠一樣有許多直接的生理效益,包含釋放腦內啡,以及提升有氧耐力(aerobic capacity )與體能,給人更多資源去因應生活需求。運動的另一個作用(第三章將進一步討論)是讓人接受不舒服的感覺、面對挑戰、堅持下去。很多人熱愛運動,但是,費力去運動在某方面來說並不愉悅。讓自己習慣運動的挑戰,並加以克服,就是教導自己適應生命的起起伏伏,這對於日日面對壓力的我們來說,實是至關重要的資產。
社交
壓力管理的第三個重要策略,就是維繫親密的情感(第二章會討論更多),就最基本的層次來說,這裡先提出幾個重要建議。第一,我對所有病患一律建議:絕不能超過 48 小時不跟任何親友面對面說話,並且不能只聊天氣等稀鬆平常的話題,而是深刻對談雙方心裡的想法。談心可以加深彼此的情感,至少每兩天一次這樣的談話,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還有另一個層面的互動,就是肢體的接觸與撫慰。有對象或配偶的人顯然比較容易獲得,但無論處於什麼狀態的人都有同樣的需求。現在整個社會都更重視生產力與事業成就,而非情感關係,眾人心理健康同時也直線下滑,這並非巧合!
降低需求的難度一般來說比增加資源來得困難,儘管如此,還是有某些可行的辦法。
暫時遠離 3C 產品
3C 產品已不只被用於職場,幾乎成了人體的一部分,日夜不可離,用於看時間、旅遊、購物、看新聞或天氣,當然還有與他人通聯。此外,很多人已習慣每天、每小時,甚至更頻繁的使用一個或多個社群媒體。研究指出,美國人平均每天看手機 69 次,相當於清醒時間每小時 10 到 12 次。排隊、搭電梯或手扶梯的時候,我們都忍不住想瀏覽與回覆訊息,這種無止境的需求不知不覺造成了多少壓力,實在難以量化,甚至無法形容。最嚴重的就是休息時間本該好好睡眠,補充最重要的資產來面對壓力,但我們卻盯著 3C 產品不可自拔。
我必須承認,我自己有時也會陷入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作息,幾乎無法避免!但我的猶太民族背景讓我(勉強)維持理智。《哈芬登郵報》(HuffPost)是極為成功的新聞媒體,創辦人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 )就是因為過度使用 3C 產品,2014 年某個晚上衰竭昏倒在廚房,臉部正面撞地,需進行全面重整手術來修復粉碎的臉頰與眼周的骨頭。哈芬登因此重新思考人生,寫成一篇精采的文章,她推崇一項古老猶太傳統:每週安息日放下所有生產工作(包含 3C 產品)。哈芬登說:「若不給自己時間脫離工作並重新充電,決策能力將會受損。」
所以我必須遵循猶太安息日的傳統,對我而言是一種祝福。每週五晚上到週六晚上,我都會關掉手機與電腦,把時間用來陪伴家人,並將專注力放在靈性價值。(當然,實在緊急的狀況也可能打斷我的休息。)同事曾問我,工作責任如此之重,如何有餘裕做到這一點。老實說,我的觀點正相反,我反而不懂當代專業人士竟能在忙碌一整個星期之後不做充分休息?
此處並非建議所有人都遵行猶太安息日傳統,但我強烈建議每個人固定一段時間遠離手機或電腦。我一向建議患者睡前至少半小時就關手機,另外在白天也暫時關半小時(例如運動或用餐時),並且每週一個傍晚完全遠離 3C 產品,例如你與伴侶或朋友相聚的時候,就關閉手機 2 至 3 小時。此外,請不要睡在手機旁邊!請讓手機離床至少 10 英尺,最好乾脆別放在臥房。單單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加速入睡,並減少睡眠中斷次數與其他睡眠問題。
說「不」
電視節目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在著作中曾寫道,他無法對邀請他上節目的人說不,經常導致行程衝突。有一次,他答應在同一天的同個時段到三個不同的城市赴約。隨著那天愈來愈近,他也愈來愈焦躁和苦惱,但他忽視這些感覺,告訴自己終究會有辦法,卻又想不出任何脫困方式,身體因而承受苦果,心臟病發作,幾乎喪命。許多人都會落入類似的情緒陷阱,或許沒有如此戲劇性,但結果基本相同。因為無法說「不」而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也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弔詭的是,我們經常對休息說不,即便是應得的休假亦然。已開發國家的工作族當中,美國人的休假日相對已較少,卻還將大量假日用於工作。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美國工作族休假日從 1996 年的 21 天降到 2016 年的 16 天,並持續下滑。此外,雖然大家都知道帶著工作去休假,就破壞了休假的意義,但多數人依然如此。研究指出,休假時間較多的人,其實工作品質反而較高,獲得加薪或分紅的比例也較高。
接受生而為人的限制
除了對他人說不,有時也需要對自己說不,不要承擔超過能力範圍的責任。很不幸的,當今社會重視生產力多過於情感關係。我們更在意工作成就與生產力,尤其是掙錢的能力,卻不夠在意與人互動並創造愛與被愛的關係。本書第二部將討論如何藉由焦慮的幫助,讓我們與他人的情感關係更親密。但是,若太過忙碌或承受過多壓力,以致於無暇經營感情,那麼任何策略均無用武之地。更複雜的是,我們與家庭、鄰里,或義工團隊的關係也可能是壓力與緊張的來源,因此不可過度專注在必須做的事,而忘了與他人互動的初衷。
之所以產生工作過度的現象,其心理因素其實很基本。我們難以接受一個事實:人類的能力有限,終究無法掌控一切。第三部將繼續討論這一點,此刻你只需要認清自己只有哪些資源,又有哪些無法避免的需求。你必須了解自己同一時間能承擔多少份工作、每週或每月能工作多久,以免操勞到不支倒地。你可以略為跨越極限,藉以磨練自己的能力,但跨越得太高太遠,可就不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