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企畫思考》告訴你草案的真正價值與使用方法,幫助你寫出能影響決策、促成行動的強大草案,多數人以為草案只是初步構想,隨便寫寫就行,卻忽略了它才是專案成功的關鍵工具。真正有效的草案,能夠引發熱烈討論,整合各方智慧,推動專案順利進行...
「總之,先寫個草案來看看。」提到草案,前面通常會加上「總之,先......」這樣的開場白。但我希望大家讀完本書都能拿掉「總之,先......」,直接把「草案」當成最強悍的溝通工具。
原則上,幾乎沒有人能一下子就寫出完美的企畫書或資料。起初都是從完成度比較低的企畫書或資料開始,參考許多人的意見和構想,再逐漸提高完成度。因此第一步是提出「草案」。顧名思義,「草案」是「需要再推敲,可以再琢磨」的方案。
另一方面,「草案」確實也比較容易給人「既然需要再推敲,可以再琢磨,是不是隨便寫寫就行?」的印象。草案雖然「需要再推敲,可以再琢磨」,但也不是怎麼寫都可以。
草案有兩種。一種是有助於抵達終點「易於調整的草案」;另一種是只有提出來,別說是調整,甚至沒有人要看,轉眼間就被忘得一乾二淨「不易調整的草案」。
兩種草案的差別,在於能不能變成把周圍的人一起拉進來熱烈的討論。該怎麼做,才能把草案變成能把周圍的人拉進來熱烈討論的工具呢?坊間有很多教我們怎麼產生靈感,或把資料整理得有條有理的工具書,但我還沒看過教大家怎麼善用草案的書。
因此,我想告訴大家「草案」真正的效果與使用方法。
我畢業後進入波士頓顧問公司(以下簡稱 BCG)工作,在那裡學會工作的基礎。進 BCG 工作前,我還以為外商公司的顧問工作沒什麼難度,只要傾聽客戶的煩惱或難題,提出問題,蒐集各式各樣的數據加以分析,便會得到「就是這個!」的答案。再來,只要將答案整理成簡報資料,在大會議室向客戶公司的經營團隊侃侃而談即可。我以為,一流的顧問就是能行雲流水的完成以上一連串的流程,並且維持高品質和準確度。
然而,進公司後體驗到的現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明明不管是客戶或顧問,參與的成員都很優秀,推動的專案卻常常進三步退兩步。只能一步一腳印的不斷進行瑣碎的討論,這也不是、那也不對的絞盡腦汁,最後一點一滴的把內容擠出來。一旦遇到不懂的事,就得從頭開始研究,請教專家的意見。在公司裡得與上頭據理力爭,才能逐漸進入擬訂策略及計畫、施行的階段……如此周而復始。
這時,一定會用到「草案」。
優秀的顧問或許光靠口頭上的討論就能有概念,但是在 BCG,所有人的共識是「沒有草案就無法開始討論」。所以每個顧問每日都在孜孜不倦的提出草案。
偶爾也會出現幾乎不用討論就能直接過關的草案。「太幸運了!肯定是很優秀的企畫吧?」我曾經冷眼旁觀,心中又覺得好生羨慕。不過,那種企畫十之八九都會在執行過程出問題,不是整個專案觸礁,就是出現整個企畫打掉重練的狀況。
另一方面,在草案階段就徹底琢磨過的企畫,後來都能很順利的進行下去。我認為,這是因為經過不斷討論、脫穎而出的草案,已經徹底打好基礎,為專案導向成功之路。因此我持續從錯誤中學習,拚命研究如何製作出能成為討論核心的草案。
本書討論的主題「草案」有諸多意義。對我而言,草案是用來「向別人取經、借用智慧」的工具。這是我在BCG學到的思考邏輯。
BCG 經常使用「借用別人的智慧」這種說法。再聰明的人也並非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此顧問公司都是以「團隊」的方式,借用海外辦公室的專家、業界執牛耳的客戶、持續接觸市場及第一線的專業人士等各方智慧,才得以深入思考。
顧問不只是自己的專業領域,在其他領域往往也能發揮作用,因為在諮詢工作的第一線就能透過草案爭取許多人的意見和智慧,找出對團隊有意義的方向。而且,顧問得一口氣讓每個構想都能發光發熱,還必須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高品質的草案,也因此顧問很擅長製作草案。
回頭看,我從很早之前就有寫書的構想。本書還在企畫階段的 2021 年春天,我在社群網站上發表一篇文章〈製作草案的人太偉大了。因為……〉意外得到許多人的反饋。當我看到那些反饋,深刻感受到自己在職場上完全搞錯「草案」的用法,難怪工作起來一點也不輕鬆,成果也不亮眼。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日本人大概十之八九都不會好好利用草案。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所有曾經說過、或曾經被說過「寫個草案來看看」的人。要是能讓各位稍微理解到這句話背後有哪些期待、能做什麼、該怎麼使用,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