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真的不擅長開會發言,該怎麼辦?」 別擔心,《BCG企畫思考》揭密其實連頂尖管理顧問都有社交障礙!他們靠的不是話術,而是「草案溝通法」,用結構化的方式讓想法清楚傳達,減少溝通壓力。不會說話沒關係,讓你的草案替你發聲!
各位對管理顧問有什麼印象呢?事實上,有社交障礙的管理顧問不在少數。
比起對餐廳或診所等特定行業提供管理支援的顧問,專門從事企業重建的顧問多半給人溝通能力優於常人的感覺。但是商業戰略型的顧問其實有很多個性陰沉的人。
有很多顧問曾經是醫生或擁有博士學位的優秀人才。說得好聽一點,是具有「技術宅」的氣質。剛進公司的時候完全不看別人的眼睛,也不管別人的反應,只是自顧自滔滔不絕的大有人在。因為經常直接跳過前提、切入正題,往往讓周圍的人一頭霧水:「你到底在講什麼?」
這些不擅長溝通的顧問菜鳥一旦開始工作,會自己製作草案,利用這些草案與團隊、客戶一起討論,然後在透過草案反覆溝通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對方有什麼需求。
▍草案被批評,也不是你受傷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糾正」。不喜歡自己的性格或言行舉止被說三道四,也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或製作的資料,不留情面的被批評指教。這些絕對不是令人愉快的體驗。
但就算受到批評指教,也是草案被糾正,不是自己有什麼過錯。我認為,就事論事是比較不容易受傷的祕訣。
即便如此,世上有人就是喜歡說些充滿惡意的話,藉由批評別人來讓自己顯得稱頭,得以擴張自己的地盤。但我認為被那種人的意見打擊士氣,不再提出草案,反而太可惜。
從零到一的人
製作草案的人,等於是從什麼都沒有的狀態下開始討論、「從零到一」的人。從一繼續討論,變成十、變成一百……所以第一個製造出討論契機的人非常值得尊敬。另一方面,只會挑毛病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顧著批評的人,則什麼也創造不出來。
芬蘭作曲家、音樂家尚.西貝流士留下一句名言:「不可以聽評論家胡說八道。因為有史以來根本沒有人為評論家立銅像。」希望各位製作草案給別人看時,也把這句話記在心裡。
此外,有時候我們也需要給別人的草案提意見。要對別人的草案提意見容易得多,那只是建立在別人的意見之上,稱不上是具有創造力的行為。
因此,就算有人對你的草案雞蛋裡挑骨頭,就由他們去說。我們只要感恩戴德的接收別人提供的構想就好。
回到前面的話題。我建議不擅長與人溝通,也就是有「社交障礙」的人更需要徹底的利用草案。
有社交障礙的人通常不敢在會議上積極發言。與主管一對一討論時,也可能會因為緊張而無法暢所欲言。
這時與其勉勵自己「好好說話」,不如讓草案代替自己說話。
在製作草案的過程中,文字會在自己的腦海中組織起來。只要使用組織化、具體化的語言,即使無法舌燦蓮花,也能讓對方明白你想表達什麼。只要能把草案交給主管,「我先做這樣的草案,請過目」就可以。即使自己無法詳細說明,草案也會幫忙轉達。
等到主管問:「這份草案背後有什麼用意?」你再說明即可。事先設想主管可能會問的問題,準備好答案,就算只有三言兩語,也能充分表達草案的用意。
不用準備到一百句話,只用一張草案和兩、三句話,也能順利的表達。只要有草案,就能大幅減輕溝通對於精神上造成的負擔。
說穿了,草案就像用腹語術操縱的木偶。
只要想通,發言和受到攻擊的都是木偶,不是自己,心情是不是就能輕鬆一點。不過,如果有人對你操縱木偶的技術給予良好的反應,那是你的功勞。只要吸收正面回饋就好。
如此一來,比起迎合對方,思考如何溝通,還為此煞費苦心,直接讓草案說話確實更能提升工作的產值。因此我認為,愈是有社交障礙的人,愈應該以草案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