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當我們為孩子做決定時,這真的是他的需求,還是我們自己的恐懼投射?李崇義老師最新著作《你的問題不是問題》一書中透過薩提爾對話,讓我們能從內在看見真正的焦慮來源,學習用愛與理解取代控制。
許多年前,我在工作坊下課後與一位媽媽閒聊,她談到對兒子的教育理念,說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對他傾注很多資源,也希望孩子在健康環境長大。
聊了幾句之後,她話鋒一轉問我:「老師,你對這附近的學校熟不熟悉,有沒有推薦的學校?我想讓孩子轉學。」
「你的孩子多大?」我問。
「剛上國中一年級。」媽媽說。
「你怎麼會想讓他轉學呢?」
「他天生比較木訥,不善言詞,上了國中之後我看他和同學相處得不是很親近,也發現可能在學校會被其他同學霸凌,所以想請問老師是否有推薦的學校。」
看到這裡,我們試著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會就自己所知提供一個覺得最適合的答案給這位媽媽嗎?例如我知道哪一所學校不錯、聽說某所學校的學生很單純,或是對附近不熟,不知道哪所學校比較符合你的需求。」
這類回答通常不是一段深刻對話好的起手式,直接給答案代表我們缺乏進一步理解對方的動機,只想交差了事,卸下重擔。
要記得,問題不是問題。
這位媽媽傳遞的訊息透露孩子可能面臨的困擾,但絲毫沒有提起孩子的狀況給她帶來什麼困難。如果我們陷入當事人替代性(她兒子)的問題裡,就會忽略一個更重要的訊息,就是當事人經歷哪些困難、遇到什麼痛苦、承受什麼刺激?
把焦點拉回到當事人身上,就可以發現許多隱而未現的真正課題。
「你兒子在學校被霸凌嗎?你跟孩子核對過嗎?轉學是你的意思還是兒子的?」我問這位媽媽。
「他沒有明說,但我覺得他在學校不是很開心,我不想讓他被霸凌,雖然兒子說不要轉學,但我還是想打聽一所好學校讓他轉過去。」
「所以是你的想法,不是兒子的。」我跟媽媽核對。
「是的。」
「你剛剛提到霸凌這個詞彙,你很擔心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嗎?還是與你自身經驗有關?」
媽媽察覺孩子在學校人際關係可能出現狀況,直覺是遭受霸凌,但孩子卻不想轉學,反倒是媽媽想要孩子轉學,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呢?
我問出這個問題之後,媽媽怔忡一會兒,身體微微震動,突然眼眶泛紅,緩緩告訴我:「老師,你好像說出了我的問題。我小學五年級時被同學霸凌,當時很痛苦,所以不希望兒子經歷一樣的事。」語畢,這位媽媽眼淚一滴滴落下。
從對話裡面我們可以看見「我想詢問附近有沒有好的學校讓我的孩子轉學」其實不是這位媽媽真正的問題,而是在恐懼孩子被霸凌的情境之下她勾動了過去的經驗,她真正困擾的應該是如何先去看見自己的內在被過去的陰影籠罩,導致她現在有一個直觀的「轉學」想法。
當然,直接推薦一個好學校讓孩子轉學未必不是一個可以放入考慮的選項,但如果這位媽媽不理解自己的陰影在哪裡,很有可能未來仍然會受到這個過去的經驗所影響,再次陷到一樣的不知如何是好的輪迴裡。
一段深刻或是高品質的對話重點在於激發當事人一個未曾想過的念頭、未曾體驗的感受或是重新思考現在的觀點是否合宜。它總是默默的浮現在一大片空曠的原野,來自於未知,結束在覺知。
如果你眼前的當事人糾結在如何解決他人的問題時,適時的找機會將課題拉回到當事人身上,我們才能幫助他們看見這個黑夜裡的一點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