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當努力變成焦慮,你還能享受這場旅程嗎?《你的問題不是問題》透過薩提爾對話,深入剖析我們為何渴望外界認可,並帶你看見真正的自我價值。當你不再被「成功與否」綁架,才能找回內在的穩定與自由。
幾年前我受邀到一所學校為志工媽媽進行八週課程。
某日窗外斜風細雨,打落一地枯枝敗葉,走在校園廊道裡,見到多數成年人因這波水氣跟隨冷鋒襲來,穿起蓬鬆的羽絨服保暖,但許多年輕學子還穿著輕薄運動服穿梭校園中。
課堂結束後,媽媽冬梅喚我止步,想跟我聊一會兒。
「你想跟我說話,是嗎?」我問。
「對,老師我想請問,我即將參加咖啡品質鑑定,心裡一直很緊張該怎麼辦?」冬梅問。
看著她雙眉緊皺,眼裡透露著求勝的欲望,我不知道眼前這個中年媽媽心裡發生什麼事,怎麼會突如其來想問我這個問題。
我沒有參加過咖啡比賽,對我而言她無法從我這裡得到任何方法,她真正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呢?
「咖啡品質鑑定呀?是要評判哪些內容呢?」我想先了解冬梅即將進入的是什麼樣的焦慮領域。
「很多耶,包含咖啡豆比對測試、酸度辨認、味覺測試和杯測等都有。」她如數家珍的說了一堆項目,但我雖然每天喝咖啡,對她談到的鑑定內容卻一概不知。
「聽起來內容很多,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我問。
「很久了,這一整年我投入了很多時間在學習與咖啡相關的課程,包含烘焙、品質鑑定和沖泡等。我的目標是能夠通過鑑定,將來從事相關工作。」冬梅看起來很篤定的說。
「原來如此。」我點點頭。
既然準備這麼充分,照理說不是應該胸有成竹嗎?冬梅的緊張跟什麼有關呢?我心裡想著。
「沒有鑑定通過會怎樣?」我試圖反向操作,挑戰冬梅失敗後的場景,看看會對她帶來什麼衝擊。
這是第一個反差的問法,把「通過鑑定」與「不通過鑑定」做出對比,讓冬梅先感覺到在不通過的情境下,她的慣性壓力反應是什麼。
「不行呀,我花了這麼多錢和時間上課,怎麼可以不通過?」冬梅一聽到這個問題,急忙為自己賦予更多壓力。
「鑑定沒通過會打擊你的信心嗎?還是會降低你的自我價值?」我問。
「都會啊,如果鑑定沒有通過,更證明我這個人一無是處,沒有什麼事能夠做好的。」
「誰說過你一無是處嗎?」我聽到冬梅這樣說自己,感覺到有點詫異。「一無是處」這四個字對我來說也是個關鍵字眼,怎麼會長時間準備咖啡鑑定的人是一無是處呢?她既然都已經全力投入一個喜歡的領域,不該是一種享受嗎?如果沒有通過,怎麼會最終給自己帶來的卻是一無是處的標籤?
「我不是很會念書,小時候爸媽都認為我沒有用,盡早嫁人就好。後來我很早就結婚了,也生了一個孩子。孩子長大後,我沒必要一直待在家裡,所以先生也常覺得我在家不事生產,整天只會到處上課。……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喜歡的東西,想要在這個年紀多學一些,證明自己是可以達到一些目標的。」
我和冬梅站在走廊上講話,眼見她愈講愈激動,我也突然感覺外頭的溫度漸漸侵蝕了內在能量,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
「冬梅,先生支持你學咖啡嗎?」我想從身旁的人來探詢她身邊是否有支持的力量。
「怎麼可能?他基本上已經不想理我了。這幾年我沒有辦法跟他好好溝通,只能自己找課程來上,轉移生活重心。他根本不認為我上課有什麼用,所以我才需要透過鑑定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到一些東西。」
「鑑定通過了,他就會認可你嗎?」我好奇。
這是另一個「反差」的問法,我想讓冬梅在這裡看見通過與否給她帶來的差異。
冬梅聽到了這個問題後,頓了一下,緩緩回應道:「應該也不會。」
「那你怎麼還如此在意是否可以通過鑑定,你說不管怎麼做,先生還是不會認可你,不是嗎?」
「可是,至少我向自己證明了呀!」冬梅看來找到為自己解套的理由。
「證明你不是一無是處,是嗎?」
「對呀!」
我轉頭看了看眼前這個對自己充滿懷疑的冬梅。
有時候在同一個話題上打轉無法讓當事人更好的去看見自己,所以我也經常使用譬喻的方式,把當事人拉出原本的圖像,去看看另外一個類似的畫面給她帶來的衝擊或頓悟。
「你說孩子多大了?」我換了一個話題。
「大學畢業在工作了。」冬梅說。
「他是你撫養長大的嗎?」
「當然呀!」
「你先生過去負責賺錢,你在家需要處理家務嗎?」
「當然需要呀!」
「那怎麼會一無是處呢?」我張大眼睛看著冬梅,不可置信的對她提問。
「可是……那又不算什麼。」冬梅眼珠子溜呀溜的轉了幾圈說道。
一個媽媽維繫家庭又要帶大孩子,很多時候她們戴上媽媽這個角色帽後,就會把自己的所做所為視為理所當然,看不見自己的價值。
這裡的談話反差是希望冬梅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像她這樣一位媽媽、一位太太,而非從原本的角度不斷批判。
「對我而言,那很了不起,至少我媽媽就沒機會這樣把我帶大。」我深吸了一口氣,緩緩說道。
「重點是,你生命的主人是誰?」我繼續問。
「是我吧?」冬梅說。
「那是誰說了算?你是怎麼看待冬梅的投入,一個花了一輩子照顧家庭、先生與小孩的冬梅;一個為了咖啡鑑定投入一整年時間學習的冬梅,你怎麼看待這個人的價值?」
我請冬梅做了幾次深呼吸,讓她貼著感受對自己說說話,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讓冬梅來看看這樣的自己,體驗自我的價值感。
「即便她考試成績不好,她還是個有價值、值得被愛的人嗎?」我追問。
冬梅眼睛閉上之後,眼淚從臉頰旁緩緩落下,她嘴唇輕抿,點點頭回應著我。
我知道冬梅正在從頭腦進入體驗的狀態,所以我讓她能夠進入欣賞自己的畫面裡,再透過前作《冰山對話》闡述的SAGE步驟(看見〔See It〕、承認〔Acknowledge It〕、允許〔Grant It〕、接納〔Embrace It〕)引導她靠近身體各種感受。她說,原本胸口像被一顆大石頭壓著,突然之間似乎這個石頭的重量變輕了。
學習了這麼多年,我見過不少人停留在頭腦認知裡,雖然知道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證明,卻沒辦法進入體驗的區塊,也難怪執念從來沒有間斷,一直干擾內在健康發展。
禪宗六祖惠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得頓悟。學佛的人,心要清淨,清淨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更何況一般人在塵世間修行、修道,能夠開悟之人寥寥無幾。
其實念頭無所不在,但凡能夠多一分覺、多一毫察,生命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在內在種下一顆心性的苗草,將來就能在四季綻放不同的花朵。冬雨之後,我們也可以期待春天的山櫻即將冒出新的枝椏。
在語言中呈現圖像式的反差是一種強大技巧,從原本平面的文字轉變成可視、可感的畫面,加深當事人進入自己的大腦圖像裡體驗,這宛如是一種下盲棋般的畫面建構法,也像是空中虛擬雕塑,深入細節,擴大每個動作帶來的意義,適時從不同視角帶入反差式的提問方式,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