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假如你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事情,那麼他們自然會關心你所關心的事情。
長期鑽研領導學的已故學者班尼斯(Warren Bennis)曾說過:「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我還要加上管理與領導的另一個分別:我們會用「管理」來形容組織或系統;但談到人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的詞彙是「領導」。
管理的語言是工程的語言,把人看成可用的資源,組織則是可以微調、操控和指揮的機器。沒有人喜歡被管理,但很少人認為接受別人領導有損尊嚴。這是因為領導的時候,我們會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設法說服、鼓舞和誘導。領導談的是願景、使命和熱情;管理則討論目標、控制和效率。管理要仰賴地位帶來的權力和職務賦予的權威;領導則需仰賴贏得的權威,也就是相關人士賦予領導者的權威。
管理的語言是工程的語言,把人看成可用的資源,組織則是可以微調、操控和指揮的機器。沒有人喜歡被管理,但很少人認為接受別人領導有損尊嚴。這是因為領導的時候,我們會承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設法說服、鼓舞和誘導。領導談的是願景、使命和熱情;管理則討論目標、控制和效率。管理要仰賴地位帶來的權力和職務賦予的權威;領導則需仰賴贏得的權威,也就是相關人士賦予領導者的權威。
每個組織都需要領導,也需要管理,但都必須用對地方。管理過多而領導過少,會造成組織迷亂。另一方面,組織運作系統必須有好的設計和管理。要讓設計良好的管理系統有效運作,則有賴好的領導人注入熱情與活力。不幸的是,組織往往因為對官僚體系的強烈需求,而忽略了領導的重要性。比方說,我們不會談到領導官僚或領導系統,然而我們必須再三強調,組織是社群,不是機器。機器需要管理,社群則需要領導,由管理輔助的領導。
沒有執行者當後盾的領導者很可能失敗。我永遠難忘曾經有位朋友為了慶生而安排的一次大健行。所有參加健行的人分為兩組,大家約好最後在遠方的村子會合,一起吃中飯。「我路很熟。」有一位組員說,他是個傑出的外交官。「跟在我後頭就好。」但大家還忙著聊天之際,他已經邁開大步前行。等到我們抬起頭來,他已經走進林子,不見蹤影了,後來也都沒有再見到他。他需要找個執行者,把眾人聚攏在一起,組織起來。沒有追隨者的領導者,不會有太大的用處。
許多書籍都探討過領導力,他們的忠告可濃縮在我聽過的這段給未來領導者的建議中:「了解自己,了解你想往哪裡去,了解你的人民,保持謙虛,願意聆聽。」其他的一切自然水到渠成。談到領導力時,我耳中常會響起加內特(John Garnett)主持倫敦實業社時說過的智慧話語:「假如你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事情,那麼他們自然會關心你所關心的事情。」顯然如此,但知易行難。最優秀的領導者往往擅於因應挑戰,在考驗中淬鍊成長。
摘自《第二曲線》
數位編輯整理:周宜芳,邱千瑜
Photo:Cosim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