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讀韓第《九十自述》,從〈擁抱殘缺〉一章得到深刻啟發,想到自己收藏的一塊匾額,因形狀不規則而曾覺不完美,如今卻明白,它正象徵生命的真諦——裂痕並不是缺陷,而是讓我們更完整、更堅強的印記。
匾額與人生的缺角之圓 —— 讀韓第《九十自述》的省思
文/徐榮源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人生往往如此,我們對「完美」充滿嚮往,卻常被不完美所困擾。當裂痕出現時,我們本能想要遮掩,卻忽略了裂痕或許正是生命的印記。
我在閱讀管理大師韓第《九十自述》時,心中忽然被點亮。書中〈擁抱殘缺〉一章,談到日本的「金繼」藝術:破裂的陶瓷,不是將裂痕隱藏,而是以金粉修補。這些裂縫反而化作金線,讓器物比從前更獨特、更動人。韓第提醒我們:皺紋、傷痕與挫折,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若能修補與轉化,便能更堅強、更有魅力。
我想起自己收藏的一塊檜木匾額。當初成品完成時,形狀奇特,與我心中「方方正正」的期待大相逕庭,初見時心裡難免失望。於是我請教畫家葉繁榮老師,他說:「若場地足夠,建議不要修。它像一個『人』字,象徵家由眾人組成,各自珍貴;又似一座『山』字,寓意山養一方人。」這番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眼中的瑕疵,正是作品的靈魂。
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說得好:「缺了一角的杯子,換個角度看,它還是圓的。」
這提醒我,人生不必執著於缺陷,只要學會轉念,它依舊可以圓滿。
莎士比亞曾言:
「人生如夢,轉瞬即逝。我們的存在雖短暫,但因夢想而充滿意義。」
海明威則提醒:
「世界會擊垮每一個人,而後,許多人在破碎之處反而更堅強。」
兩句話,一前一後,正好呼應「金繼」的哲學。夢想與破碎,都是人生的必經。裂痕,並非終點,而是力量與智慧的起點。
如今,每當我再看那塊檜木匾額,心中不再糾結,而是生出一份平靜。因為真正的圓滿,不是沒有裂縫,而是能夠擁抱裂縫;不是避免錯誤,而是懂得將錯誤化為祝福。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或許正是生命贈予我們最獨特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