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電子耳是一種需手術植入內耳耳蝸的聽覺輔助設備,能協助深度失聰者重獲聽覺。然而,它不只是醫療科技的突破,在台灣,更是一場跨越地域、改變命運的愛心革命。50年前,王永慶與黃俊生攜手,讓近15,000名聽障兒童重返有聲的世界。這不僅是一場捐贈,更是一段由企業、醫界與病患共同編織的動人故事,背後蘊藏著無數未被看見的努力與堅持。
長庚醫院診療的硬體設施,也是當時台灣首屈一指。
劉樹玉曾是長庚電子耳團隊的聽力師,她對聽力檢查室的建造印象深刻,「聽力檢查室按照當時的國際標準翻新,打掉原本的裝潢,重新塞泡棉做隔音,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一間要花掉一、兩百萬元,總共蓋七、八間,不論規模還是專業度,都是全國首見。」
光是隔音設備就大費周章,黃俊生補充說:「都是從美國德儀原裝進口,到台灣再組裝。」
傳遞信心,串聯能量
台灣擁有成功案例後,黃俊生開始帶著夥伴飛向海峽對岸。
當時大陸醫界發表了自己國產的單頻電子耳,但植入後卻告失敗,醫師們也對這個醫療失去信心。黃俊生和科林創辦人林文正、首批病友蘇玉華,拜訪北京的協和醫院、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殘疾人看護中心等,分享台灣的開刀經驗及治療效果,鼓舞他們重振士氣。
在過程中,黃俊生也體會到,若要幫助更多病人,光靠自己,量能還是不足。工作之餘,他不斷思索如何串聯其他力量。
1998 年,他靈機一動,邀請長庚醫院董事長王永慶參加基金會的感恩茶會。會中安排幾位聽損兒童分享裝上電子耳後的改變,黃俊生說,王董事長看到他們能聽、能講還能背出三字經,表現不輸給一般人,非常感動,決定捐贈四百套電子耳,給其他有需要卻受困於經濟條件的家庭。
接下來兩、三年,長庚電子耳團隊全力投入,完成了台灣 400 個聽障兒童的電子耳手術。台灣有餘,黃俊生就捐贈給大陸。
企業的資源加上醫界的技術,電子耳終於擴散向更多失聰者。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為新人生開頻》王永慶(左)看見電子耳能改變聽障兒童的人生 捐贈四百套電子耳幫助台灣經濟弱勢家庭
讓善意真實落地
2003 年這一天,忙裡偷閒喝杯咖啡的黃俊生,接到王永慶的電話。話筒中響起如常的親切招呼「阿生仔!」然後王永慶豪情萬丈地指派任務:「你去把安溪啟聰學校的學生,統統裝上電子耳,讓他們都會聽會講。」王永慶剛從福建安溪祖籍地返台,打算捐贈兩百套電子耳給故鄉的失聰兒童。
黃俊生當下應好接受任務。不過,這個任務不是把裝置送出去就可以,要讓善意落實到孩子身上,完善的醫療安排非常關鍵。
安溪的醫療不夠發達,沒有適合的設施及醫師進行電子耳手術,附近的大城市首推同屬福建的廈門,這裡有合格的醫院,可惜卻缺乏有經驗的醫師。當時中國有植入電子耳經驗的醫師,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及解放軍三○一總醫院,但北京對安溪病童來說卻路途遙遠。黃俊生奔走三地,找到廈門第一醫院,安排安溪的病童和家長過來,又去北京,邀請了韓德明院長、曹克利醫師等專家到廈門執行手術,才把這一件好事做成。
廈門長庚醫院在 2008 年成立,王永慶又購買近一萬五千套的電子耳,要贈送給中國聽障小孩。這一次的捐贈規模很大,要靠個人關係推動恐怕曠日廢時,黃俊生開始思考更系統性的長期做法。
他多次往返北京與台北,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衛生部洽談,共同簽署電子耳植入、術前篩選及術後聽語復健的合作細節,將電子耳裝置交由他們管理。另一方面,他不時造訪中國植入電子耳的各大醫院,評估他們的開刀能力、聽語篩選及復健水準,行程拉得很廣,除了進出上海、南京這種便利的都會,也前往十三朝古都西安,甚至遠赴現在還讓他直喊「好冷」的哈爾濱。
被記住的影響力
「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執行長陳錦國,是林口長庚的耳內視鏡手術名醫。去年他到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演講,回台後向黃俊生轉達了來自遠方友人的致意:「王正敏院士聽到我從長庚來,一直要我回台灣後向您表達問候之意。」
王正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耳鼻喉專家,當年正是他的國產電子耳失敗,幸好黃俊生一行人的到來與熱心分享,改變了他。
無論地域,無論時間,對生命的真實貢獻永遠會被記得。
如今醫界說起台灣電子耳手術,必然要記上黃俊生的引進之功。其實這位耳科大名醫,有許多身分。他是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美國的普羅斯伯.梅尼爾協會(Prosper Ménière Society)成員、豪斯耳科研究中心會員、研究前沿的國際學術期刊《耳鼻喉雜誌》(Ear, Nose & Throat Journal)編輯委員、神經耳科學最高殿堂的巴拉尼協會(Bárány Society)會員。
他也開創不少外科紀錄。除了亞洲首例電子耳成功植入之外,他在梅尼爾氏症的手術治療也登上國際舞台;他是早期少數能夠執行耳硬化症顯微手術的醫師,唯一於國際期刊發表研究報告的華人。還有聽神經瘤手術,他也是台灣最早由內耳迷路進入的醫師。
這樣一位醫師是如何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