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常常在孩子的人際互動中,觀察、看懂孩子有哪些問題不懂,所以才會產生那些「不適宜」的行為。
有一次,有位讀友告訴我,她加入一個不能打罵孩子、也不能在別人面前糾正小孩的團體。即使孩子們在公共場合亂塗鴉,團體也會說這是孩子們的創意,制止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特質。她雖然覺得很怪,也只能默默忍下。
但是,當她自己帶孩子出門,孩子要在公共場所塗鴉的時候,由於沒有團體的人當靠山,她擔心若有旁人質疑,她會覺得理虧,所以只好自己先制止孩子。
這樣的狀況發生過幾次之後,孩子問她:「為什麼我跟那群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做什麼都可以,跟媽媽在一起就不行?」
這個媽媽問我,是該制止孩子,教他們尊重公共財才對?還是要跟那個團體主張的一樣,尊重孩子,讓孩子發展他們的人格特質,所以不能制止?
我笑笑的說:「沒有人不讓孩子展現創意,只是你們為何不帶著孩子想想,在不同的場合,是不是該有不同的方式與作為?火車的車廂,是讓大眾隨意展現創意的場合嗎?孩子如果學不會看場合,那所謂的觀察能力,還能用在哪裡呢?就算是個名揚世界的藝術家,也不能隨意塗鴉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必須自己摸索很多的不同。小小孩在公園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很開心,在機場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卻會被制止;在親子餐廳吃飽就可以下來玩,在一般餐廳吃飽下來玩,卻會挨罵……孩子就是在那些被罵、被制止的過程中,經過很多的疑惑,才慢慢懂得哪些場合可以跑跳、哪些場合不能跑跳。
上述的例子,講的是「場合的不同」。孩子在音樂教室,可以開心的彈奏樂器,媽媽除了現場欣賞,還會錄影拍照分享給親朋好友看,孩子當然不懂為何晚上表演給加班後的爸爸看時卻會挨罵,這是「時間的不同」。
媽媽很愛孩子,喜歡跟孩子抱抱,等孩子大了一點,不管是誰,只要一開心喜歡就一把抱上去,卻被慢慢的疏離,孩子不懂為何大家排擠他、不跟他玩,這是「對象的不同」、「親密度的不同」。
不斷的觀察與對話
其實不只孩子不懂,很多大人也會在不適合的場合做不適宜的事情,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行為,在不對的人面前講不對的話。例如自以為幽默,在女孩面前講黃色笑話、一開心就亂抱女孩;我也常常在話說出口之後,才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小心說錯話了。
我在學習搞懂這些不同的過程中,付出很多代價。說錯話會惹來別人的反感;看錯場合、穿錯衣著,給人失禮的印象;看錯時機做錯事後,則要不停收拾善後。在學會分辨不同之前,我不斷受挫。
女兒還小的時候,有時候外出會隨意亂跑,我總會抱起孩子,帶著她環顧四周,告訴她:「這裏人好多,妳一跑被誰抱走,媽媽都不知道,妳覺得這裡是一個適合小孩跑來跑去的地方嗎?」
我也會在孩子如廁的時候,天馬行空的陪孩子聊天:「妳覺得廁所是吃飯聊天的好地方嗎?」正在培養大便情緒的孩子聽了大笑。
「妳覺得學校教室是脫衣服、換衣服的好地方嗎?」 「妳覺得馬路正中央是玩球的好地方嗎?為什麼?」 「妳覺得手扶梯規定不能奔跑,有道理嗎?原因是什麼?」 「請問火車的車廂是設計給孩子畫畫的地方嗎?」 「請問這個欄杆當初是設計給孩子玩的嗎?如果不是,設計師會將孩子的重量考慮進安全性當中嗎?」
我總在一次又一次的聊天過程中,帶領孩子去觀察,不同場合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同場合有哪些不同的限制,在不同的場合有哪些行為讓人覺得不適宜。
女兒越來越大,我看著她為了玩遊戲,還是不設防的跳上朋友爸爸的背時,我就知道該教孩子懂得「男女的不同」、「親密度的不同」;當孩子想主導別人跟她玩一樣的遊戲時,我帶著她了解「人的不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所以把原本要送給草莓的車車,拿去送給愛玩化妝遊戲的小姍,就是很怪,沒有辦法達到我們送禮物想讓對方開心的目的。當然也不是全部的人,都跟女兒一樣喜歡扮家家酒遊戲。
我常常在孩子的人際互動中,觀察、看懂孩子有哪些問題不懂,所以才會產生那些「不適宜」的行為。我不一定會當下制止,也不一定會吼罵,而是回家一次又一次帶著孩子在對話中、在互動中,開啟他們的觀察與思考能力,一次又一次的找不同。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Petras Gagila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