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們在長久的觀念當中,對於資源這個概念有大量的誤解。我今天來給大家破三個問題......
歷史上,幾乎所有對於資源的悲觀論斷都會破產,為什麼?是不是因為人類運氣太好?當然不是,是因為我們在長久的觀念當中,對於資源這個概念有大量的誤解。
我今天來給大家破三個問題。
第一,資源的本質不是客觀物體,而是知識。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在工業革命之前,一塊農民的土地裡突然冒出了石油,請問它是資源嗎?當然不是,黑乎乎、油膩膩、黏糊糊的那個東西,只會讓土地變得不宜耕種。如果那個時候山洞裡有油礦,人們進去之後受了輻射生了病,只會說山洞裡鬧鬼。無論是石油還是油礦,都不會讓當時的人類認為是資源。人類的知識足夠發達之後,它們才成為了資源。
第二,資源的總量是永遠處於變動之中的。例如石油,石油總會用完的,這一點我們承認,但是從短時間內來看不是這樣的。二○一三年俄羅斯探明的石油儲量是六點多億噸,目前它全年的開採量是五點幾億噸;中國也一樣,新探明儲量比我們當年的開採量要大得多。可見,在已知的範圍內石油是越開採越多的。而且中國現在的石油的開採率還很低,只有三○%左右。隨著技術的提升,我們還能進一步增大資源的總量,所以資源的總量是變動的。
第三,資源是可替代的。這話怎麼講?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人類處在互聯網時代、電器化時代,電纜是一個龐大的總數,如果沒有發現光纖,如果現在還是用銅做電纜,地球上的銅早就用光了,但是人類不會等到銅用光的時候再做這樣的創新。這時出現了玻璃,用知識加工成了光纖,就能用了。再比如說,很多人擔心紙張問題,我現在很少用紙,除了買書,我們的辦公室沒有印表機,一人捧著一台iPad討論問題。所以,未來就得靠這種資源替代。
最有趣的一個例子是,很多人在講,有一天羅胖說的這些突然都不能兌現了,過往的歷史經驗不奏效了,人類所有資源真的枯竭了,怎麼辦?你以為人類歷史上沒發生過嗎?發生過。
一九七二年,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決定對西方進行制裁,因為他們支持以色列,阿拉伯人就不爽,就不賣他們石油,限制總量,然後抬高價格。反正從一九七二年開始搞這種石油禁運,一九七四年的時候石油價格大概漲了三倍,十年之後就漲了十倍,石油硬生生從每桶三美金漲到了三十五美金,現在更高,那又如何?人類的繁榮和文明沒有崩潰。沒錯,資源這樣突然一漲價,美國、歐洲的工業生產當年下滑了三○%,但是幾年之後呢?一桶石油三美金的時候,美國生產的汽車動不動就是每百公里幾十升的油耗,但是到了七○年代末,美國生產的汽車油耗已經變成了大約每百公里十七升,現在基本上是每百公里十升,而且很多廠家還在研發耗油量更低的車,甚至很多人騎壓根兒不用油的電動車。
而且當時有一種鋁製發動機,因為它輕,所以耗油量小—技術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石油短缺問題。站在石油危機之前,沒有相關知識,你是打破腦袋也想不清楚,石油和金屬鋁之間怎麼會有替代性。
所以,資源這個東西它永遠可以是互相替代的,此處沒有了,彼處就會冒出來。還記得那句話嗎?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總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