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女兒以為媽媽被搶走了,以為我在她跟弟弟之間,選了弟弟......
從生活中學習分辨輕重緩急
兒子出生之後,女兒已經六、七歲了,這麼年長才生第二胎的我,發現自己的體力很明顯的大不如前,光是照顧新生兒就讓我疲累不已,而女兒卻正是需要大量活動的年紀,兩個年齡差距這麼大的孩子,有著不同的需求。
有一天,體諒我身體狀況無法出門的女兒,要求我唸故事書給她聽,我答應後,她興高采烈選好故事書,坐到我身邊。沒想到我才剛唸了一、兩頁,兒子突然哭了,我慌亂的放下書去抱兒子。聽故事正聽得開心的女兒,因為被打斷而嘟起嘴巴,非常不開心地看著弟弟,轉頭回到房間。
看到女兒受傷與不甘願的表情,我忽然懂了,女兒根本不懂為什麼我會在那個當下馬上丟開她的書,去抱弟弟。對孩子來說,那就是「媽媽拋下我去顧弟弟」,也等於「媽媽被弟弟搶走了」。
女兒以為媽媽被搶走了,以為我在她跟弟弟之間,選了弟弟。然而事實上,只是因為我知道兒子肚子餓了,如果沒有即時餵奶,他的哭聲分貝會越來越高,到時想要繼續唸故事書也很難。
我懂了女兒不懂,我不是在她跟弟弟之間選擇了誰,我只是在那個當下,依照「輕重緩急」來決定處理事情的順序。孩子不懂得輕重緩急,更不懂大人當下決策的原因,所以她以為媽媽在她跟弟弟之間,選擇了弟弟。
孩子腦中若沒建立輕重緩急的概念,就無法理解大人的決策,因此會卡在那種被遺棄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看懂了女兒的觀念卡在哪裡之後,一切就很好處理了。
我走到廚房,用笛音壺煮水,然後回來抱著兒子,打開女兒的書,繼續講故事。故事講呀講,還講不到一半,水已經滾了,笛音壺發出尖銳的笛聲,我裝作沒聽到,繼續講故事。女兒慌了,跟我說:「媽媽,水滾了,要去關瓦斯啦!」這時,我裝作很無辜的說:「可是妳要聽故事,妳比較重要。」然後繼續講故事。
女兒看我這樣,很緊張的說:「可是關瓦斯比較急呀!不然水燒乾了,會起火,屋子會燒起來,快去關瓦斯啦!」我這才恍然大悟說:「對噢!這是比較緊急的事情,所以要先做。」然後趕快起身關瓦斯。
關完瓦斯,我跟女兒都鬆了一口氣。我問孩子:「為什麼妳覺得關瓦斯比講故事緊急,要先處理呢?」女兒說:「因為不快關瓦斯,我們家會燒掉啊!」我點點頭說:「為什麼路上所有的車子,都要讓救護車跟消防車先走呢?」女兒說:「因為要救人呀!生病的人太慢救,就死了,那很急呀!」
我繼續問:「所以,關瓦斯跟講故事這兩件事情,是因為關瓦斯比較急,所以我必須先去做,而不是我比較愛瓦斯,不愛妳?」
聽到這個問題,女兒一臉不可置信的看著我,就好像在說:「妳在問什麼怪問題呀?」我繼續說:「媽媽幫妳講故事,跟弟弟肚子餓了,哭著要喝奶,妳覺得哪個比較急?」
女兒想了想說:「弟弟肚子餓比較急,如果弟弟不趕快喝奶,就會哭到屋頂都快掀開了,我也沒辦法聽故事了。」
我笑笑的看著孩子說:「所以,妳想想,媽媽講故事的時候,弟弟哭了要喝奶,我先去泡奶,這代表媽媽是依照這兩件事情,哪個急需處理來決定?還是看我比較愛誰來決定?就好像,我講故事的時候水燒開了,我去關火,是因為關火比較急?還是我比較愛瓦斯?」
女兒想了想,笑著說:「媽媽是因為弟弟要喝奶這件事情比較急才先做的,不是不愛我。」
我一本正經地看著女兒,告訴她:「寶貝,我不可能不愛妳的,以後如果有這樣的誤會,妳一定要知道,我不可能因為任何原因不愛妳。當妳有這種想法,就是有了誤會,妳要跟我說,懂嗎?」女兒點點頭,笑著撲進我的懷中。
那一夜,我們母女倆坐在客廳的桌子前,用畫的、用寫的,把女兒身邊的每件事情都寫下來,然後開始討論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哪些很重要?哪些很急?哪些不重要卻很急?哪些不急也不重要,一一交換意見,一一分門別類。
那次之後,當女兒的需求跟家人的需求,發生時間衝突的時候,我就可以問她,這些事情妳覺得輕重緩急的順序是什麼?我們該先做哪一樣?孩子理解了輕重緩急的意思,溝通就順利了。
我們當父母的,在選擇該先處理哪個孩子的哪件事情時,依據的不是比較愛誰,而是事情的輕重緩急。如果孩子懂得思考事情的輕重緩急,自然能理解父母做決策時的考量標準,那無關父母比較愛誰。
孩子卡住的,是不懂輕重緩急,懂了之後,誤會就解開了。
爸媽可以這樣做
輕重緩急的概念,在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讓孩子舉一反三,藉由親子問答,讓孩子思考輕重緩急的順序,協助孩子將生活上的事物分類輕重緩急,也可以讓孩子掌握「做決定前,必須先想好輕重緩急」的原則。
有時候孩子不懂輕重緩急,是因為不了解事情的嚴重性與後果。例如:買完菜回家的路上,孩子看到溜滑梯想去玩,就該協助孩子看懂生鮮食物沒有趕快冷藏,會產生什麼變化。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陳子揚
Photo:daily sunn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