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的陳文茜」專欄
2014/1/18(六),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專欄
於2009年終於有一名奇女子,以一生回憶紀實,為我們填補某一段歷史的空虛與不足。
《巨流河》陸續於台灣、中國大陸出版,齊邦媛接受《三聯生活周刊》訪問,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麼,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這麼複雜,環環相扣的歷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
一個目睹見證中國現代史的文學家,如是說;句句敲打著枉死的冤魂,離散的中國人。
近日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決定再度編印《相逢巨流河》,將《巨流河》一書相關評論報導集結成冊;它不只是另一本書籍,而是對某個悲劇時代聲聲嘆息的總匯集。我們彷彿站在已然大江東去的「巨河流」畔,共同聆聽凝聚同聲如巨雷般、好大的一聲嘆息!
齊邦媛,文壇稱「永遠的齊老師」,出版的《巨流河》,末尾附了她和小兒子坐在台灣最南端鵝鑾鼻啞口海畔的照片。一位白髮女子,年近85;與已略顯禿髮的中年兒子,相依相伴。兩人席礁石而坐,臉龐望著海;遙遠的東北遼寧故鄉「巨流河」,已不知在海角那個方位。
齊老師曾任教台大外文系,她教授學生無數,引介西方文學,也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予西方世界。生命過了八十,她開始依生平日記回憶寫成《巨流河》,剖述中國戰後一代的幻滅人生。他們曾充滿抱負,戰爭打亂了青春,渡海之後生活折磨也銷蝕了眾人泰半壯志。
目睹武漢六一慘案
這些年來的「政治史」,因為不同政權對「歷史」的需求剪輯,某些人物、某些事件刻意被掏空。藉由齊邦媛的筆,某個年代的人物開始有了真正的生命風貌。
齊老師於其《巨流河》著作中回憶中國戰後的歲月,多少人的渴望換為絕望。「勝利:虛空,一切的虛空」。1947年6月初,齊老師目睹武漢大學著名的「六一慘案」,講學俄國文學大罵時局的繆朗山教授被警備司令部於校園內逮捕。清晨六時,荷槍實彈的士兵強行帶走繆教授,學生們衝上前攔阻,兵士開槍,三名學生當場頭部中彈身亡。死者移至大禮堂,以被單蓋著身體;25歲的齊邦媛就這麼「親證」一頁歷史。全校師生同聲大哭,哭死去的同學,也哭患難中國剛打完了一場抗戰,又陷入另一場戰爭的悲哀。《巨流河》一書中,她數度質問「愛國運動的毛主席」,1945年戰後如果中國不陷內戰,而是兩黨攜手戮力重建;中國的命運是否會有所不同?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蘋果日報》陳文茜:多麼痛的歷史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