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的靈感不是可以完全壓抑住的,儘管我們正在專心做某件事,有些點子還是會悄然浮上心頭。
科學史上有兩種天才,一種是長期皆有出色表現的科學家,例如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Louis Pasteur),另一種則有如曇花一現,像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華生(James Watson)和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Jonas Salk)。第一種天才悠遊於多個領域,經常變換研究題目;另一種天才則否。
似乎不只是科學家常在各個領域跳來跳去,藝術家也是。
大衛.鮑伊就是一個絕佳例子。在他去柏林的前一、兩年,他曾與約翰.藍儂合作,遊走日內瓦、洛杉磯和費城等地,甚至在電影「天外來客」裡擔任男主角,參與該片原聲帶的錄製,而且開始寫自傳。到了柏林,鮑伊除了錄製自己的作品外,也為帕普製作專輯和譜曲。
另一個例子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他在七○年代和八○年代出版了好幾本小說,執導中成本的西部科幻電影「鑽石宮」,也寫了好幾本論述藝術、醫學和電腦程式的書。
他的多才多藝使他名利雙收:在1994年創下驚人票房佳績的電影「桃色機密」,正是改編自克萊頓的原著小說,更別提轟動全球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以及長青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了。
已有團隊研究這種「一心多用」的特質,包括致力於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家索耶(Keith Sawyer)和提出「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的齊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他們找來將近100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奇才,深入研究他們的工作習慣,包括印度西塔琴大師香卡(Ravi Shanker)、發明第一部太陽能飛機的航空工程師麥克里迪(Paul MacCready)、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蒂瑪(Nadine Gordimer)、十六度拿下艾美獎的新聞節目製作人康納(Joan Konner)、知名科普作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及兩度榮獲諾貝爾獎的鮑林(Linus Pauling)和巴丁(John Bardeen)。這些創造力豐沛的奇才,每一位手上都有好幾個案子同時進行。
商業界也是,不同領域經常能夠擦出美麗的火花。德魯(Richard G. Drew)是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的砂紙研究助理。
他發現汽車修理廠的工人在噴雙色車的時候,兩種顏色的周邊常噴得不整齊。如果用強力膠和牛皮紙或報紙把部分車身遮住,等漆好了再把牛皮紙撕掉,則會同時帶下車身部分的漆。德魯靈機一動,想到黏貼自如又不會傷及塗面的膠帶就可解決這問題。於是,他發明了遮蔽膠帶。
後來,德魯看到杜邦新推出的包裝紙——玻璃紙,他又有新點子。玻璃紙不是只能用來包裝,如在一面上膠,捲起來就可變成一捲膠帶,這就是思高膠帶(Scotch Tape)的由來。
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3M公司,一家百年來不斷追求創新的公司。從公司的起源來看,我們該不驚訝這家公司讓員工在工作時間內保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大多數的公司都認為員工如果在上班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專注在分內的工作,就是混水摸魚。但在3M,員工可以玩遊戲、小睡片刻,或是離開公司園區去看野鹿。3M知道,人的靈感不是可以完全壓抑住的,儘管我們正在專心做某件事,有些點子還是會悄然浮上心頭。
在3M任職的工程師,每隔幾年就會有部門輪調。大多數的公司都不會這麼做,其實一般員工也抗拒這種做法。我們豈會讓有多年經驗的隔音工程或平板螢幕技術人員,去研究疫苗或空調?在公司管理階層看來,這似乎是人才的浪費,員工也覺得壓力很大。但對一家能把砂紙變成遮蔽膠帶、把包裝紙變成透明膠帶的公司而言,真正的浪費就是堵住員工的創意,不讓他們發揮。
【書籍資訊】
摘自《不整理的人生魔法》
數位編輯整理:吳柏菁,朱玉瑩
Photo:freepik,,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