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亂,但是更好——
.爵士樂大師Keith Jarrett的顛峰之作,竟來自一架琴鍵有問題、踏板卡住、音不準的鋼琴
.MIT的20號館看起來實在亂七八糟,有如迷宮般,但它不僅是黑客發源地,還孕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新科技先驅
.哈佛研究發現,團隊成員愈同質愈容易卡在同一處,自我感覺太良好,實際績效卻很差;但一個令人尷尬的陌生人就能讓團隊更易突破困境,表現更優異
.Amazon、Google與許多一再成功者有個共通點,正是亂中取勝……
但,為什麼你我都特別害怕混亂?
不管遇到計畫變更、不同意見的人,或是突發事件,任何形式的亂都讓我們驚慌失措。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哈福特從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腦科學研究發現:
我們一遇亂,直覺反應就是趕快整理;我們的大腦會想盡辦法把這些混亂整理成我們所知道、熟悉或任何讓我們感到舒服的形式。
但如此一來,反而讓我們更看不清事情真正樣貌,也因此錯失人生中的許多機會。遇亂就想逃,是本能反應,卻往往是錯的。
跳脫舒適圈,才能把握意外!
我們渴求的成功常建築在混亂的基礎上,只是這樣的契機,不是一眼可看穿。
本書每一章都針對一種亂象,讓你知道何以亂也能激發創意、生出韌性。
下次當你又想要「撥亂反正」,回到那個一切盡在掌控中的熟悉世界時,告訴自己:正視亂的優點,管它什麼調,跟上來就行了!
如果你能應付混亂,就沒有什麼不能應付的了!
從亂中求勝,必須練習——
.「把握意外」,即使一手爛牌,也能玩轉人生
.「包容不一樣的人」,距離遠的弱連結,比同溫層給你更多
.「接受隨機衝撞」,比按計畫行事,更能把事做成、做大
.「對內有黏著力、對外有橋接力」,冠軍團隊最器重這種人才
.「力用工餘」,人生無限寬廣,一生只做對一件事太可惜
.「擴展視野」,確保邊際效益遞增,小心太專注反而效益遞減
【推薦序】
亂,但是更好/熊瑞梅
亂有故事的!/洪震宇
心智開放,一切都有可能/程世嘉
前 言 這爛琴,根本不能彈!
第1章 創意哪裡來
第2章 合作不簡單
第3章 高生產力工作空間長什麼樣
第4章 即興發揮如何創造出經典神作
第5章 亂中取勝
第6章 誘因設計的巧妙
第7章 當機器愈來愈能深度思考
第8章 強韌來自多元
第9章 人生煥然一新
【各界讚譽】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 各大媒體專文報導
洪震宇、熊瑞梅、程世嘉、劉軒、林大涵、龔大中 專業推薦
‧「哈福特以生花妙筆帶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世界。」——《紐約時報》
‧「令人大開眼界。哈福特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有創造力和韌性,就得讓自己的世界容得下一點雜亂。本書可謂不整理的人生魔法。」—— 華頓商學院教授 Adam Grant
‧「本書超越老套,告訴我們為何僵化的目標容易失敗,不按牌理出牌的領導人如何勝出,以及為何訓練靈活應變和即興發揮更重要。」——《華盛頓郵報》
‧「本書要旨不在批評近藤麻理惠及其整理術,也不是為了替囤積雜物辯解。與其說作者歌頌混亂,不如說他找出真正的創意來源。」——《時代》
‧「本書跟教人整理、收納的書截然不同,它告訴我們勇敢迎向未知,也能帶來成功。」——《圖書館期刊》
‧「本書旁徵博引,自歷史、科技、社會學與科學研究取材,書中觀點有助個人和企業保有創造力,對社會也有深遠影響。」——《出版家週刊》
‧「哈福特的策略十分獨特,別具巧思,啟發我們的思想,教我們擁抱混亂,不要淪為收納與整理的俘虜。」—— 柯克斯書評
‧「本書是反體制,展現洞察力的絕佳好書。」——Brian Eno
‧「哈福特寫得最棒、也最深刻的一本書。」——經濟學家 Tyler Cowen
‧「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Malcolm Gladwell
‧「哈福特是文筆最令人驚豔的經濟學家。」——《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Stephen Dubner
‧「我們熱愛學習方法,卻很難創造獨特魔法,因為我們都被人生慣性綁架了。」——《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作者 洪震宇
‧「放下對混亂的罪惡感,哈福特的這本新作,將帶你一起將雜亂無章轉化成最具爆發力的創意!」——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學者 劉軒
【推薦序】亂,但是更好
熊瑞梅(政大社會系主任)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點出了現代人的共同焦慮,也幫助我們找到面對混亂的最有效方法。書中舉出許多知名的研究與心理實驗,對處於快速變化環境下的我們與團隊運作都極有幫助。
例如工作空間設計會大大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好的設計可以強化合作能力,但所謂好設計,老闆想的和員工並不相同,研究指出,在凌亂的「賦能辦公室」工作,三個人可抵在「精實辦公室」的四個人。能激發創意,比看起來優雅重要多了。最能激發創意的地方,往往不在會議室,而是能讓人經常不期而遇,可以自在交流的地方。
從政界、商場到戰場,有不少從亂中取勝且一再成功的人,哈福特提出許多亂是有道理的精采案例。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我們的工作和組織的形式都出現快速變化,亂與創意同時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
其實,人的潛力無限,保持神經認知功能機警的活動能量,加上社會網絡的多元豐富,就能讓我們有效又自在的駕馭混亂。
【推薦序】亂有故事的
洪震宇(作家)
我們熱愛學習方法,卻很難創造獨特魔法,因為我們都被人生慣性綁架了。跳脫舒適圈,適度的讓自己處在不舒服的環境,擁抱多元開放,習慣面對不確定性,隨時洞察一切可能的機會,大膽嘗試,適時修正,反而能打破老套心態,創造屬於自己的魔法時刻。
這本書不是來亂的,亂,才有改變的機會。
【推薦序】心智開放,一切都有可能
程世嘉(LIVEhouse.in創辦人)
這本書最讓我欣喜的是,作者常用演算法的角度切入去看待人們處理混亂的策略,以及解釋為什麼這樣的策略是有效的。人類如何學習的祕密已漸漸被解開,近來人工智慧當道,人類學習的能力已能夠用深度學習等技術來進行模擬,甚至超越,大家也驚訝的發現原來這些技術與人類的學習脈絡竟如此相似:透過餵進大量的資料來提升電腦的認知和解題能力;這與人類應該廣泛閱讀、廣泛學習才能不斷增進技能的狀況,不謀而合。
《金融時報》資深專欄作家,也是播客「警世故事」(Cautionary Tales)和BBC第四電臺節目《數字知多少》(More or Less)的主持人。他是皇家統計學會榮譽會員、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訪問學者,曾多次榮獲經濟與統計新聞報導獎,2019年獲頒大英帝國勳章(OBE),以「表揚他促進民眾對經濟的了解」。
提姆目前與太太和三個孩子住在牛津,著有《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迎變世代》、《亂,但是更好》、《轉角遇見經濟學》、《這五十件發明將造就現代經濟》(The Next Fifty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暫譯)等書。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賈伯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旁觀者》、《謝謝你遲到了》等數十冊。
2017/03/30
BBP39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1590
352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