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許多人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人意,甚至脫離規劃大暴走,但每一個意外,其實都是一個新的機會。
文/褚士瑩
最近在讀英國經濟學家tim harford的新書《不整理的人生魔法》時,提到「混亂是創意的沃土」這個概念,我的腦海裡歷程呈現爵士樂大師電鐵琴手史提芬‧哈利斯(Stefon Harris)在TED演講說過一句讓人深深感動的話:「在爵士樂中,每一個『失誤』都是一個機會。(Every mistake is an opportunity in jazz.)」
其實何止在舞台上,人生未嘗不是如此?許多人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人意,甚至脫離規劃大暴走,但每一個意外,其實都是一個新的機會。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爵士樂手,全世界的音樂也並非都是爵士樂,如果在一個交響樂團裡,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任何一個交響樂團的樂手,都必須嚴格而忠實地按照樂譜進行,沒有太多自我解釋、演繹的空間,所以任何一個彈錯的音符,都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同樣是讓人喜歡的音樂,真實世界比較接近爵士樂,還是交響樂團?tim farford顯然認為是前者。原因很簡單,經濟學中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模型,經濟學家也總是透過經濟理論模型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然而就像台灣出身的經濟學者朱敬一說過的:「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拿著數學習題推演的結果去找經濟故事,天底下絕沒有任何一篇經濟學的好文章是這樣瞎搞出來的。」因為交響樂就好像是經濟學當中的「計量經濟模型(Econometric Model)」,但是真實世界中的國際金融,卻充滿了混亂與變數。
所以那場演講中,史提芬‧哈利斯還說了一個關於「聆聽的科學」的概念:「 我不能聽出另一個人在彈什麼,這才是真正的失誤。… 因此,沒有所謂『彈錯』…唯一的錯誤是當音樂家沒有察覺,且沒有接受團員的想法,因此無法整合他彈出來的音,也因為如此,創意便沒有發展空間。…音樂並不是在於用自己的想法霸凌他人,而是在於置身這一刻接受彼此的想法,也讓創意萌芽發展。」
只想著「做自己」卻忘了聆聽別人的人,總覺得對抗著全世界忠於自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這樣的人生,無論是在一個團隊,一群朋友,一個家庭當中,都會因為不斷聽到雜音而變得充滿挫敗感,更糟的是,自己成了舞台上最惱人的雜音而不自知。
回到對人生的關照,如果世界是一個舞台,人生就是爵士樂,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爵士樂手,跟著不同的人輪番在台上合奏,如果強迫同事、家人、子女都要一板一眼按照著自己的人生計畫走,就犯了把爵士樂當成了交響樂演奏的謬誤,但如果能夠做到三件重要的事:「活在當下」,「聆聽」,以及「把每個意外都當成轉機」,並且養成習慣,這樣的人生當然沒有所謂的錯誤。即使沒有成功,也永遠不會失敗。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把人生成爵士樂,把自己當成爵士樂手,是一個跟快樂比較接近的人生。
Photo:freepik,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