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灣位居全球第24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30年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005年為基礎),承諾減少4,000萬噸的排放量,台灣太陽能供電量不到供電總額6%,遠低於工業大國再生能源比重高於13%的水準。因此,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文 / 林健正 /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教授
台灣位居全球第24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30年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005年為基礎),承諾減少4,000萬噸的排放量,台灣太陽能供電量不到供電總額6%,遠低於工業大國再生能源比重高於13%的水準。因此,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金融海嘯前
2006到2008年之間,太陽能產業的股市長紅,30億資金大量湧入,整個產業本益比甚至飆高到上萬倍的天文數字。太陽能產業存在著隱憂,過度的擴張、股市過熱與投機氛圍,新進太陽能業者如雨後春荀,導致嚴重的供過於求,讓市場失去健全發展的機會。
金融海嘯期
太陽能產業的第一波寒流,最直接的導火線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股價從鳳凰變麻雀,太陽能廠面對極大的庫存壓力,產能利用率不到40%。
對於高度依賴貸款的模組和系統安裝業者,銀行提出自有資金至少需達到40%的要求,其次許多歐洲國家也開始刪減太陽能的政策性補貼,高佔全球需球70%的歐洲市場,第一次有得如此劇烈的縮減,其中佔全球太陽能銷售50%以上的西班牙,突然宣佈再生能源優惠電價補助由1200 MW縮減為500 MW。
金融海嘯後
在金融危機之後,太陽能模組價位下滑,刺激市場安裝率成長,歐洲市場德國、義大、希臘等國市場接再次進入高度成長階段,美國市場也因為對太陽能友善的歐巴馬總統,而進入高速成長期。
市場情勢益發惡化不全然是壞事,促使太陽能產業淘汰整合及質變,在市場崩盤之後,藉由重整產生引領產業前進的一線龍頭公司。太陽能產業開始聚焦在產品的發展,進行全球市場的擴展,積極進行國際佈局和結構性產業升級,鞏固產業的永續經營。
中國業者的突起
中國政府將太陽能定為「國家關鍵發展產業」,訂定2015年就要創造出35 GW的產業規模,用盡一切資源,支持成立新興業者,提供許多政策支援。以尚德而言,受到2009年太陽能危機的影響,裁員4,000多名員工,到了兩年之後,受惠於政策支持,依然維持5 GW的巨大產能,其他中國新興公司在規模上,一樣都是以數GW的產能規模遠,遠遠超過台廠。
中國對於太陽能產業扶植,太陽能政策的補貼,成功的外銷導向,終於發展出極具規模的太陽能產業,還有別於台灣竄起了許多下游模組業者。中國業者握有模組市場60%的產值,造成台廠對中國通路的高度依賴,這些完全是在中國政府支持下,以產值、規模與產業聚落等因素降低生產價格,再提高技術水平所進行的計劃性垂直整合。
迄今中國存活下來的皆為高度垂直整合的數GW水平大廠,中國同業掌握了矽晶圓、下游模組及系統安裝,一線公司動輒以GW為單位增加產能,早已遠遠超過台灣以MW為單位的產能增加,在市佔率和科技上高居上風,拉開和台廠的距離,並且幾乎摧毀了德國與美國的太陽能產業。
中國太陽能業者因為具備足夠的規模與產值,在募集資金上具有高度競爭力,迅速成為國際太陽能產業的新霸主,世界前10大,有7家是中國公司,前5大更有4家是中國大廠,未來中國那些動輒8 GW以上產能的公司主宰全球的市場價格。
延伸閱讀:《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困境與機會》
【書籍資訊】
《開創新能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