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台灣位居全球第24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30年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005年為基礎),承諾減少4,000萬噸的排放量,台灣太陽能供電量不到供電總額6%,遠低於工業大國再生能源比重高於13%的水準。因此,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文 / 林健正 /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教授
台灣位居全球第24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2030年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005年為基礎),承諾減少4,000萬噸的排放量,台灣太陽能供電量不到供電總額6%,遠低於工業大國再生能源比重高於13%的水準。因此,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金融海嘯前
2006到2008年之間,太陽能產業的股市長紅,30億資金大量湧入,整個產業本益比甚至飆高到上萬倍的天文數字。太陽能產業存在著隱憂,過度的擴張、股市過熱與投機氛圍,新進太陽能業者如雨後春荀,導致嚴重的供過於求,讓市場失去健全發展的機會。
金融海嘯期
太陽能產業的第一波寒流,最直接的導火線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股價從鳳凰變麻雀,太陽能廠面對極大的庫存壓力,產能利用率不到40%。
對於高度依賴貸款的模組和系統安裝業者,銀行提出自有資金至少需達到40%的要求,其次許多歐洲國家也開始刪減太陽能的政策性補貼,高佔全球需球70%的歐洲市場,第一次有得如此劇烈的縮減,其中佔全球太陽能銷售50%以上的西班牙,突然宣佈再生能源優惠電價補助由1200 MW縮減為500 MW。
金融海嘯後
在金融危機之後,太陽能模組價位下滑,刺激市場安裝率成長,歐洲市場德國、義大、希臘等國市場接再次進入高度成長階段,美國市場也因為對太陽能友善的歐巴馬總統,而進入高速成長期。
市場情勢益發惡化不全然是壞事,促使太陽能產業淘汰整合及質變,在市場崩盤之後,藉由重整產生引領產業前進的一線龍頭公司。太陽能產業開始聚焦在產品的發展,進行全球市場的擴展,積極進行國際佈局和結構性產業升級,鞏固產業的永續經營。
中國業者的突起
中國政府將太陽能定為「國家關鍵發展產業」,訂定2015年就要創造出35 GW的產業規模,用盡一切資源,支持成立新興業者,提供許多政策支援。以尚德而言,受到2009年太陽能危機的影響,裁員4,000多名員工,到了兩年之後,受惠於政策支持,依然維持5 GW的巨大產能,其他中國新興公司在規模上,一樣都是以數GW的產能規模遠,遠遠超過台廠。
中國對於太陽能產業扶植,太陽能政策的補貼,成功的外銷導向,終於發展出極具規模的太陽能產業,還有別於台灣竄起了許多下游模組業者。中國業者握有模組市場60%的產值,造成台廠對中國通路的高度依賴,這些完全是在中國政府支持下,以產值、規模與產業聚落等因素降低生產價格,再提高技術水平所進行的計劃性垂直整合。
迄今中國存活下來的皆為高度垂直整合的數GW水平大廠,中國同業掌握了矽晶圓、下游模組及系統安裝,一線公司動輒以GW為單位增加產能,早已遠遠超過台灣以MW為單位的產能增加,在市佔率和科技上高居上風,拉開和台廠的距離,並且幾乎摧毀了德國與美國的太陽能產業。
中國太陽能業者因為具備足夠的規模與產值,在募集資金上具有高度競爭力,迅速成為國際太陽能產業的新霸主,世界前10大,有7家是中國公司,前5大更有4家是中國大廠,未來中國那些動輒8 GW以上產能的公司主宰全球的市場價格。
延伸閱讀:《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困境與機會》
【書籍資訊】
《開創新能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