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學校考試不過還可以補考,報告與作業遲交通常也能補交,職場卻不是這樣,絕大部分的時候,如果一項任務沒及時完成,常會導致嚴重的災難。
「很多像爸爸這年齡的朋友,常會批評年輕人是沒韌性、一碰就壞的草莓族,不然就是整天指責、抱怨的憤怒青年,抑或是眼高手低、辦事不牢靠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妳們自己覺得呢?」我問AB寶。
B寶不認同:「應該還好吧?我們的同學、朋友都很認真,也很不錯啊!」
A寶提醒妹妹:「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讀的都算是熱門科系,這種取樣不太標準。」接著她話鋒一轉,似乎也不太認同這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論調:「爸爸,你以前也說過,自古以來所謂的『社會賢達』總是認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擔心一代不如一代。不過世界還是照常運轉,文明不也照樣日益進步嗎?」
職場,截然不同的現實社會
我點頭回答:「妳說得有道理,不過確實有許多學生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時很不適應,因此跌跌撞撞、弄得鼻青臉腫也是事實。妳們想想看,一個人在學校與踏入職場有哪些不同?有哪些很重要的事情是學校不會教的?」
A寶立即回答:「在學校犯錯不必付出太多代價,因為是學生嘛!還在學習,犯錯是正常的,大家比較能包容。」
我稱讚A寶:「說得好!而且犯了錯,還會有很多大人指出錯在哪裡,應該如何改正。從失敗中學習是人生最棒的機會,更棒的是不用付出無法挽回的代價,就能有所學習。可是一旦進入職場工作,對於自己所犯的每個錯誤,都必須為之付出或大或小的代價,更慘的是,很多時候還沒人會指出錯在哪裡呢!」
B寶接著說:「在學校只要通過考試就好,平常沒什麼人會管你,生活很自在。」
A寶也補充道:「學校不想上課就可以翹課,上課時做自己的事也沒有人會管,但上班之後就沒有這種自由了。」
我回應她們:「的確,學校考試不過還可以補考,報告與作業遲交通常也能補交,職場卻不是這樣,絕大部分的時候,如果一項任務沒及時完成,常會導致嚴重的災難。在學校時的任務很單純,只要讀書、考試,有很多時間可以胡混,但職場上有很多突發狀況會讓人手忙腳亂,壓力大到難以想像。學生想要翹課就翹課,也可以獨善其身,對不想做的事直接說不,但在職場中可就沒那麼自在了。還有什麼?」
B寶想了一下,說:「學校功課只要六十分就可以過關了,但在職場上沒做到主管滿意是不能過關的。」
A寶也以她自己實習的經驗分享道:「學校教的東西理論多,結果到了職場,才知道這些理論完全派不上用場,很多操作細節如果沒親自動手做過,根本就搞不清楚。」我鼓勵AB寶:「妳們都說得很好,這正是很多主管批評職場新鮮人的原因: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但做起事來卻狀況百出,簡單講就是眼高手低,而這正如職場名言所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在學校學習的方式大多是透過考試,而考試是追求標準答案,因此讓學生養成非黑即白的線性思維,以為凡事都有標準答案。這是非常危險的,曾有人諷刺說:『大學生從畢業之後,就必須努力忘記學校教過的一切,才有辦法真正的面對社會。』」
我看了看AB寶,繼續說:「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事,像是讀書、考試,幾乎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換句話說,只要自己努力讀書準備,考試就會有好成績,有了好表現,就會獲得老師、家人、同學的掌聲與鼓勵。簡單講,這樣的世界是以自己為中心,一切都圍繞著自己旋轉。但進入職場,工作表現絕大部分無法自己控制,必須仰賴別人的配合,而且很多人根本不在乎我們的努力與想法,這種失落感是許多學生── 特別是優等生── 必須面對的現實。」
AB寶安靜的想著我所說的話。
永遠保持相信的能力
我嘆口氣說:「更重要的是,學校絕不會告訴妳們,這個社會其實並不公平。因為學校總是盡力讓學生處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不管是家庭背景、種族、膚色……都不會構成學習的障礙。但是進入社會,妳們或早或晚都將體會到,這不是個講究公平的世界。其實人生本來就不公平,而面對殘酷的現實競爭,人性比較脆弱或陰暗的一面就會呈現出來,我把這種人生體悟稱為『純真的失落』。」
我看她們聽得很專心,便接著說:「年輕時滿懷理想,總覺得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但是進入職場工作幾年,有些人或許是運氣不好,抑或遭遇許多挫折,開始覺得努力或不努力似乎沒有太多差別;有些人運氣很好,找到待遇不錯、還算安穩的工作,似乎也就滿意現況而安於現實。換句話說,不論幸運或不幸運,當我們進入職場沒幾年,很容易就磨滅自己的熱情,失去相信的能力。」
B寶問:「那麼要如何才能維持熱情,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我直接回答:「不容易,除了要繼續保持學習的熱情,參加各種活動擴展自己的視野,也要常常提醒自己保持初衷,永遠相信人性,相信自己。」
說著說著,我找出一段以前寫的文章請A寶朗讀:
我們是什麼時候才突然發覺自己成熟了?
是青少年時第一次看穿大人道貌岸然神情背後的猥瑣?還是進入職場後,從訝異到接受那些組織裡不為外人道的「潛規則」?或許,當我們將貪汙腐敗視為理所當然,視金錢名位比一切價值都還高時,我們會認為自己只是成熟了,總算不再幼稚天真!
不過,我想要的成熟,應該是如余秋雨所說的:「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其實這是一種不太容易達到的境界,是一種看透現實世界後,願意重新相信人性真善美的赤子之心,也就是我想保有的天真。換句話說,天真不是傻傻的,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等著被別人陷害欺騙。我也覺得,單單只有聰明並不會讓我們幸福快樂,也不會讓我們心靈平靜,反而是天真,也就是單純與信任,以及願意寬容與接納的心,比較容易使我們覺醒。
看著她們若有所思的表情,真希望她們能體會當初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同時也期望她們能永遠保持如此的信念。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在不減損她們熱情與信心的情況下,幫助她們了解我年輕時不清楚的事。年輕時,我以為了解愈多事情,就會讓任務愈容易,後來才體會到,知道愈多,事情反而愈難處理;年輕時總以為任何事都有一種最理想或最好的處理方法,後來才知道,正確的做法有很多種,世界上根本沒什麼唯一、最好的方法。
衷心期望AB寶這些年在學校沒被教到的事,能夠在真實世界裡慢慢體會。
摘自《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
Photo:Karl Reif,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